最近莉莉妈妈特别头痛,对自己的孩子莉莉已经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
某天莉莉要参加考试,临上学前问妈妈:“妈妈,我考试好有没有奖励?”
妈妈逗弄莉莉说“没有”,没想到莉莉脸色一变,非常不高兴地说“没有奖励我就不参加考试了,你看着办!”
小小年纪会说这样的话,竟然还威胁大人!究其原因,还得从孩子上幼儿园时说起。
当时莉莉不想上幼儿园,每次上学都要哭闹,正当全家人都一筹莫展时,奶奶说:“你乖乖去上学,放学后奶奶带你去吃肯德基……”
没想到立竿见影,于是大家都学会了这一招,渐渐发展到“把饭吃完,就可以看动画片”,“把玩具收拾好,奖励吃糖果”,“在学校表现好,奖励去动物园”,“听话不哭闹奖励新玩具”,甚至“收拾自己房间打扫卫生奖励10块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家长不知道,用物质奖励作为孩子行为的引诱和刺激,会导致两个严重的隐患:
1、让孩子误把奖励当目的
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两大动机,即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而物质奖励会让人的内部动机消减,最后只能依靠外部动机行动,否则就会丧失行动的动力。
具体来说,物质奖励容易使孩子的行为逐步降低到只以获得奖励为目的,而忘记自己的兴趣与初衷,为奖品而行动,而对被奖赏的行为本身失去兴趣,客观上阻碍了行为习惯的养成。
哪天没有奖励了,孩子就不愿行动了,错误地把行为作为交换奖赏的筹码,把努力变成了一场交易。
请让孩子牢牢记住:这是他应该做的,他是在为自己学习,为自己努力,而不是为父母的物质奖励!
2、让孩子物质欲望过度膨胀,变得功利和势力
靠奖励激发起来的行为,就必须靠不断升级的奖励来维持前进,孩子的胃口会越来越大,对物质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最要命的是,物质奖励就像个无底洞,就算你想要急刹车,那也是风险相当之大的,弄不好“车毁人亡”。
对孩子将来而言,也难免养成凡事“物质第一、金钱第一”的错误价值观,谁有好东西就向谁靠拢,从而严重影响今后的为人处世。
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有很多,吃喝玩乐他们都会有浓厚的兴趣。
用物质上的东西解决对于孩子的奖励,最简单,最便捷,很少耽误大人的时间,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没有意义。
真正能够激励孩子进步和成长的是父母的爱、关注、认可和沟通。
比如:孩子表现好,我们带孩子一起来一次野炊,和孩子放风筝,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的同时和父母一起的乐趣。
简单些也可以,陪孩子下一盘飞行棋,和孩子玩两局大富翁,也是非常有乐趣的。
尹建莉老师曾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明确提及,不要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买个玩具,如果觉得可以给孩子买,就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不要把买东西和背古诗挂钩。
当孩子的确需要某个物质,就满足他,并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物质奖励向内引,更加关注精神和情感的享受,主动引导孩子进行内部归因,塑造宽松、合理的气氛,避免伤害孩子对任务的胜任感,孩子就能获益良多。
而当孩子没有特别需要某个物质,则完全可以用父母的认可和欣赏代替。
喜欢今天的文章,请点赞,并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吧;在家庭教育方面,你还有哪些想说的,欢迎写留言和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