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听华杉老师讲解孙子兵法的直播给我很大启发,我对这部分的理解更灵活具体了。
华杉老师讲道:“《孙子兵法》说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就是说只要你是战斗,就要正奇分兵。正奇分兵是一个基本的战术原则,叫分战法,战斗一定要分兵。不管兵有多少都要分,有几十万大军你要分,一个班攻一个山头也要分。”
战斗只有一种战胜之法是: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说,战斗过程中,决胜的关键靠的是「奇兵」。基于这个战术原则,将领要做的是『正奇分兵』,即「分战法」。
在进行这个动作之前,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正兵』,什么是「奇兵」以及如何灵活运用。
华杉老师讲道:“奇是奇偶的奇,不是奇怪的奇。“奇”古人又称余奇,就是多余出来的那一部分,就是奇兵,在关键的时候再用。简单地说,奇兵就是预备队 正兵又是什么呢?曹操一句话就讲明白了,“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 ,所以这个“正”和“奇”就是一个先后的概念。”
这里让我明白,「正兵」是指两军对战时,双方正面交锋的士兵。「奇兵」是指在旁边等着/潜藏着的预备队。『奇兵』的作用是「关键时候再用」。
定义清楚『正兵』和「奇兵」之后,要明白在作战的过程中,『正兵』和「奇兵」并非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角色在不断地切换。也就是说,处于正面交锋的部分属于『正兵』,处于预备、等候状态的部分属于「奇兵」。
华杉老师上午在直播中以踢足球为例,在球场上,持球的人属于『正兵』,其余打配合在场上跑着的队员是「奇兵」。当持球的人把球传给另外一位队友的时候,传球的人由『正兵』的角色变为了『奇兵』,接球的人由「奇兵」的角色变成了『正兵』。
华杉老师讲道:““战势不过奇正”,战斗的方法就是奇正,没有别的。这就叫战术原则,只有这一种战法。
也就是说,在竞技比赛/作战中,参赛人员只有「正兵」或『奇兵』两种角色。
华杉老师讲道:“但是,“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它排列组合的变换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让我看见,「正」和『奇』是变化着的,并非是固定的。正奇之间的排列组合、变化的可能性是无穷的。这里对将军/领导者最大的考验是:对作战中的『形』和「势」有准确的判断,并基于判断进行『正奇』的调整。
华杉老师讲道:“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所以善于运用正奇转换,善于出动奇兵的将领,他的战法那是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奇正相生”,奇可以变成正,正可以变成奇,“如循环之无端,谁能穷之。”它是反复循环的。”
这里让我看见,一个厉害的将军是“善于出奇者”的人,这里的「出奇」并非出奇招妙计,而是善于调用『奇兵』的人。在将军眼中,战争局势的变化就是奇正之间的变化。从可能性上说,『奇正』之间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但基于现实情况和形势的判断,只能找出局势下的最优解。
这里给我很大的启发是,在具体的作战中,不存在「完美」选项,作战是否完美/漂亮是事后定义出来的,在过程中只存在『最优解』,也就是基于作战过程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取舍,不可能什么都要,只能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此外,做事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善战者平日的「修道保法」,另一种是解决问题/作战的过程中,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时的力挽狂澜。这里要认识到最重要的点是:可以解决问题,但不要让自己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状态,一直解决问题的状态一定是错的。不发生问题,不使事态发展到『问题』的阶段和状态才是「善战者」应该做的事情。
「不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战』的不败,另一种是「作战」中的不败。前者是善战者「修道保法」之道,后者是优秀的将军使自己「先为不可胜」,『以多胜少』的策略,最后才是『名将』「以少胜多」把不可能打赢的仗打赢的胜利。
人生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制定自己人生策略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误区是,过于关注他人/集体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怎么做选择的。而忽略了,人与人首先是不同的,其次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活法和志向也是不同的。不用遵循社会范式,也就是以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的标准去做选择和行动,抛开/忽视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只是基于外界的标准作为选择依据,或是被别人的声音裹挟,这样只会增大自己人生的风险,自己使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自己的人生永远只有自己负责,旁人负不了责,也没有能力和义务负责。所以“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搞清楚这些,自己就会有非常大的解脱感。
我突然体会到,这个社会,不仅大部分产品是同质化的,人也是同质化的,人与人之间太像了,所以才会发展出一个社会范式出来。更严重的是,他人不仅活在范式中,还用范式的标准在规范他人,消灭他人身上的独特性,维护某种规则,使其和自己保持类似。
而真实的情况是,首先产品只是看起来/说上去类似,不可能绝对的1:1复刻,因为每个工厂的成本结构不同,必然使用不同的原材料。人更加不可能类似,每个人大脑中的想法、对事物的认知都不能一致,双胞胎也做不到心灵相犀,更别说有缘相聚在一起合作的陌生人,只能因为遵循类似的社会规则,发展出类似的社会面具,达到表面上的类似。
我在这里突然想到一点,营销是给顾客提供信息服务,提供信息服务是一种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做品牌/产品的营销是为了让真正好的产品/服务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知道并使用,而不是被其他商家提供物不美价不廉的产品影响,这是一种消费上的平权。
另外,华杉老师上午的直播让我明白,不要在意自己的面子和在他人眼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