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很厉害的姐姐,简称L。
L很酷,从小就很有想法,别的小孩还学自行车呢,她就晃着大人的胳膊说要买赛车,买电动车,没有车本的时候,就在自家门口体验了一次爸爸的摩托车,奈何车太重,给她压倒了,从此再也没提过学摩托车。
一次失败并没有耽误她探索世界,高中加入足球俱乐部,毕业后直接去想去的城市旅游,自由的让人羡慕。体验归体验,学习一点也没落下。
若18岁那年开放“异地高考”政策,也是重点高中出来的好苗子。部分地区教育滞后,其实和人是否努力没太大关系。大学虽是三本院校,但她并没有灰心。在所处的环境里努力做到最好。
先是做了“什么事都要找我”的班长,在学生会还担任了枢纽部门的部长,成绩一直是班级前三,别人拿助学金,她拿奖学金。别人考科三直呼太难,她一个月拿下车本。
27岁就在北方的一个小城市里月入过万,家人提起她的职业都很自豪。以前说“L”看起来不乖的亲戚,现在每逢聚会就往L跟前挤,嘘寒问暖。
在别人看来L的人生仿佛开了挂,只有最亲近的人知道,这一路太难了。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主观选择题拼凑起来的,L其实是一个并没有拥有很多自主选择权利的普通人。
人要做到只爱自己,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前几天L和家人撒娇,说:“马上学习结束,又要回去干活了,我真的好不喜欢这个工作啊,365天有330天不想上班。”家人都调侃她回老家种地,可吐槽归吐槽,成年人要放弃一件事,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
L的工作确实辛苦,刚开始的时候,一个星期连手机都摸不到几次,也就是说压力大的时候,连“鸡汤”都喝不到;过年总是不能和家人团聚,别人万家灯火,欢聚一堂,她拿着对讲机张罗弟弟妹妹组织活动;和家人煲电话粥,话没说完就被喊去干活,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
外行只看到结果,羡慕过了头就想要模仿。只有内行和家属知道他们吃了多少苦,毕竟不是当事人,做不到感同身受,除了提供情绪价值或经济支持,做不了更多了。但这两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奢侈。
有的人很幸运,从事的工作,要么是大学时喜欢的专业,要么就是用上了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避开人际交往不说,起码工作的时候不会有消极情绪,取得成绩时,幸福感也会大大提升;有的人跌跌撞撞,换了好几份工作,心才定下来,或者说是不得不定下来。但每换一次工作,付出的代价就要比上一次大。
L介于我说的这两者之间,大学学的是财务管理。大四暑假的时候,在一家会计事务所打工,每天出外勤,一个月2000还乐此不疲。直到面临着就业压力,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都试了,慢慢的,尝试的职业开始脱离专业,拥有了许多新的技能,过得看起来很好。
闲下来就买零食,一有假期就和姐妹出去购物,晚上八点多还在吃高热量的食物。报了配音课,学摄影。看起来有忙有闲,生活丰富。但在我加了几次班以后,我有一点理解这些行为。
平时下班回家,简单做一些吃的,健康又卫生,假期就喜欢宅在家里看剧。但一加班,我就想吃路边摊,油炸烧烤,碳酸饮料,平时不吃的,加班后就想放纵一次,假期加完班直奔对面的商场,一天花的赶不上赚的。但只有这样,心理上才会达到平衡。
人不能不上班,因为要更好的生活,不能和社会脱节。人是复杂动物,只说利不顾自己感受而上班的人不能坦然地面对工作,我列了一个公式:失去的(自由)+得到的(物质上的满足)=平衡(心理上)
得到的(职业幸福感)+失去的(物质上的不满足)=平衡(心理上)
打破这个平衡,负面情绪就会接踵而至。
现在的00后,越来越卷了,我们单位的一个妹妹,刚考完国考,成绩还没出,就考进了我们单位,两个月不到,被税务局录取了。
或许多年后,L会庆幸自己的选择,虽然她付出的努力不比别人少。但是这种没有空档期的考试,一般人吃不消的,也不想吃这种苦。
如果没有勇气和底气放弃原本稳定,前途大好的工作的话,接受现状才是最好的选择。再在不满意的现状里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只要行动,哪怕只是一点改变,日积月累,斗转星移,也会变得不一样。
我一直这样坚信着,相信相信的力量。
以前觉得我不愿意用心做的事情,是因为别人说我不行。现在我可以很大声地告诉每一个这样说的人:“不是我不行,是我不想做。”因为对于我想做的事情,无论耗时长短,我都做到了。
心理咨询师证,教师资格证,写作,还有许多小爱好。每个人身体里都储存着巨大的能量,都有闪光点。
我还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许现下的条件不允许,那就先铺垫,比别人多努力一点,多付出一点。不要害怕没有结果,东边不亮西边亮,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
希望我们都能如愿以偿,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也能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