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五十岁,才发现人生像开盲盒,别人拆出的是惊喜,我拆出个“血糖不稳定”。医生一挥手,“营养餐安排上,管住嘴迈开腿!”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完了,这是直接给我按上“老年模式”启动键了?
先说说“迈开腿”,这我可没在怕的。打年轻时候起,我就有早起散步的毛病,就算哪天忙得脚不沾地,得围着灶台给全家做早餐,一天下来步数也能凑够一万。就算是疫情期间被隔离,在宾馆房间里一天也走一万多步。朋友都调侃我,问我隔离在房间里还不好好歇歇,我说我不是在走路,是在给身体“充电”,就这运动量,说是健身达人都不过分。
可“管住嘴”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作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面条和馒头曾是我餐桌上最离不开的“心头好”,顿顿见着都觉得踏实。可自从血糖变得不稳定,这两样以前能放开肚子吃的家常美味,如今想痛痛快快吃一顿,都成了件奢侈事儿。我本来就不爱吃甜食,高脂肪、高蛋白的东西也很少吃,按理说该是血糖的“好朋友”。父亲在世时曾叮嘱我,平时要是一点甜食都不吃,身体调节血糖、分泌胰岛素的机能可能会慢慢变得不那么灵活,还是要适当吃一点才好。我也把父亲的叮嘱听进心里,结果呢?不知道是年纪到了,身体开始“闹脾气”,还是之前做了手术,身体各项机能跟我玩“大乱斗”,近一年血糖跟坐过山车似的,忽高忽低,把我折腾得够呛。
现在买东西,我跟个“食品侦探”似的,拿起包装先看配料表,买水果更是精挑细选,专挑那些号称“控糖友好”的,可就算选对了,也不敢多吃,但凡多吃一点儿,都怕血糖“飙车”。
同事们还总羡慕我,“你这身材怎么保持的?这么苗条!”他们哪知道,我这“好身材”是靠“挑三拣四”吃出来的。看着他们可以随心喝奶茶、吃甜品,吃得眉开眼笑,我心里也直痒痒,总想偷偷放松一次,可转念一想,万一没管住嘴,血糖上去了,后悔都来不及,只能硬生生把口水咽回去。
就说今天,实在不想喝寡淡的白水,琢磨着熬点银耳汤。可糖是万万不能放的,喝着那没滋没味的银耳汤,我跟受了委屈似的。还好我脑子转得快,切了几块小南瓜放进去,瞬间有了甜丝丝的味道,边喝边品,总算找回点幸福感。不过,就算在控糖的“困境”里,想办法给自己找乐子,日子也没那么难熬。
爱人总劝我:“多吃点肉,牛肉、瘦肉、鸡肉,都可以多吃,不吃也会营养不良。”可我天生就不是爱吃瘦肉的人,原来只爱吃父亲做的红烧肉,现在倒是喜欢琢磨着做肉。炖得软烂的肉,看着爱人跟儿子吃得满嘴流油,我比自己吃了还开心。今天晚上去超市,又买了些肉,打算炖好夹在白吉馍里,让他们父子俩好好解解馋。
其实,做美食的过程才是最有意思的,听着锅里咕嘟咕嘟的声音,闻着肉香,心里就暖洋洋的。爱人总说我,“你也得吃,不能光看着我们吃。”我也知道,总担心血糖会有心理负担,可日子是自己过的,既要把血糖控制好,也要让自己开心。毕竟,能看着家人吃得香,自己再找到点小乐趣,这半百的日子,也挺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