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把过春节也叫过年。过年是所有节曰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从大年三十除夕开始就拉开了序幕,直到正月十五宣告正式结束。
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晚上,万家灯火。两只大红灯笼高高地悬挂于门楼之上,彻夜通明。大门两旁贴着具有喜庆意味的大红春不联和"红双喜"。家中必设香案,供奉着列祖列宗,一对红蜡烛烈焰腾腾,香烟袅袅。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着饺子一边看着春晚。村子里一阵阵噼噼叭叭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除夕夜人们都睡得很晚,到了零点新年钟声敲起以后才开始休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守岁。
大年初一
正月初一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早早地起来,给祖先上一炉香,点燃蜡烛,虔诚地三叩首,接着开始做饭。过年这一天的早饭人们都比平时吃得早。有的人家吃饺子,有的人家吃臊子面。
吃过饭,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这也是娃娃们之所以往往比大人更企盼过年的主要原因。娃娃有了自己的小金库,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买炮仗和玩具。再也不用向大人死皮赖脸讨要钱了。
中午饭可就丰盛多了。米饭或馍菜。饭桌上摆满菜盘子。有瘦菜,有荤菜,有凉菜,有大烩菜,有蒸碗,丸子,烧肉肘子甜盘子。
初二开始拜年
在农村,大年初一各人都在自己家里过年,是不出门走亲戚的。从初二开始拜年走亲戚。舅家,姑家,姨家……有计划地逐家去拜年。平日里彼此也都较忙,难得凑在一起交流交流。而年关消停了,坐在一块,唠唠嗑,谈谈心。
孩子们更热衷于给亲戚去拜年,因为可以得到戚亲赠送的红包,充实自己的小金库。
送灯笼
送灯笼是过年期间的由来已久的一项重要习俗。外爷,外婆给外孙子送灯笼,舅舅给外甥灯笼。记得有句歇后语说得好:外甥打灯笼~照舅(旧)。送灯笼还须搭一捆麻糖,酥脆香甜。
过去的灯笼是火葫芦和大亮子。火葫芦是用细细的竹篾密密地编织而成,外边罩着红彤彤的紙。如果保存得好,夏天还可装蚂蚱。大亮子是用五色彩纸糊成,做工粗糙,看着花里胡哨,实则是花架子。
现在灯笼的样式越来越先进了,各式各样的动物造型灯,可以行动,飞动,跳动。真是栩栩如生,并设置有好听的音乐。
夜幕降临,花灯初上,三五成群的娃娃们挑着灯笼满街游蹿,像天上的星星。他们嘻嘻哈哈,好不快乐。
敲锣打鼓
春节期间村子里偶尔地会敲锣打鼓,借以提升过年的喜庆气氛,人们盛妆艳服,红男绿女,显得格外精神,他们围成了大圆圈。再听听那铿锵的节奏,激越的鼓点,只有你亲身体验了那壮观的场面,才能深切体会到"鼓舞","鼔励"这两个词的准确含义。
社火
农村人每隔几年就要耍次社火。周边的村子不少,今年这个村耍社火,明年那个村耍社火。方圆十几里耍社火,周边村子的年气都提升不少。几十里地方的人都赶着来了,人山人海。
社火最精彩的部分当红是芯子了,芯子是以它的惊、巧、奇、绝、新而吸引众人的眼球,博得众人的喝彩。最热闹的就要数扭秧歌和锣鼓队了,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一家赛过一家。社火是哑吧戏,看懂的人不多,但人气最旺。它的人气热度超过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不像唱戏,台子下除了少得可怜的那几个老头老太,演员演着都提不起劲来。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这天叫上圆节或叫元宵节。这一天,人们是讲究要吃元宵的。小孩玩灯笼也就最后这一天了,所以也叫完灯节。我们这儿把正月十五这天也叫小年,至此,这新年就算是过完了。春天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该收收心了,戓安排农事或外出打工,幸福的生活还需要艰辛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