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翻译】
鲁定公问:“国君役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节役使臣子,臣子应该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解读】
要懂得礼待下属
在这里,孔子阐释了正确处理君臣关系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君臣都应该遵循礼节,君主应当以礼待臣,臣下应当以忠事君,这样才能互相取得信任。由于君主身为强者,占据着一定的主动地位,应当先在礼的方面作出表率,才能令弱势的臣子受到感召,依礼而行,遵从于自己命令。
无论是作为君主也好,还是作为有些权力的领导也罢,对待下属都应以礼待之,给予他们足够的尊敬,才能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干。这是一种以仁换仁、以心换心的思想,只要准确地把握住其中的精髓,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处理好君臣关系,有利于朝政的稳定。否则,必将是君臣离心,危机四伏。
在杨广夺嫡的过程中,杨素立有大功。所以,在许多场合,杨素居功自傲,无视君臣之礼。杨广对他十分记恨,以至于在杨素死后,还咬牙切齿地说:“要不是他死得早,我一定要把它灭族。”杨素的儿子听说后,害怕被杨广治罪,便干脆发动兵变。杨玄感之乱,打开了隋朝的亡国之门。李渊在平叛中有功,但杨广因迷信李氏代隋的谶谣,特别忌恨他。有一次,他把李渊召到行宫。李渊生病无法上朝,便请在后宫的外甥女王氏为自己告假。杨广闻听李渊生病,对王氏说:“能病死吗?”李渊知道后,十分恐惧,便韬光养晦,最终得到机会起兵反隋,夺得隋朝江山。杨广视臣子如仇寇,而无一点信任与关爱,即便是再大的忠臣,也会寒心变节。从杨广身上可见君臣以礼相待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在当今仍有重大价值,仍是处理上下级关系的重要准则。比如,在管理者与下属之间,倘若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能够率先依“礼”、依“仁”、依“德”而行,那么在与对方相处时,就会很少有矛盾产生,更易于达到人顺、事顺的和谐局面。有些管理者在心情好的时候,对待下属是一脸的和颜悦色,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乱发脾气,对待下属颐指气使的,这样的领导是很难服众的。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就要学会礼待自己的下属。此外,作为下属也要注意,应当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这才是孔子所言的“忠”。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没有人能比另外一个人高贵。你对我用之以礼,我对你则报之以忠。人们常说爱是两颗心互相撞击的结果,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外一颗心,这样是产生不了爱的。同样如此,作为管理者如果对下属没有真诚的心,到处讲权术,那他也不会得到下属的敬重。这才是孔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他等于是在提醒鲁定公,你不要犯了这样的错误啊。如果你希望你的臣民们能对你忠心耿耿,你就需要对他们很礼貌。用现在很直白的话来讲就是:你要用我可以啊,但是你不能对我吹毛求疵,动不动就大呼小叫,摆一副领导的臭架子,这是不行的。反过来,你尊敬我,我就对你死心塌地。这样的领导不是讲权术,而是要领导人自己有政治道德。
人常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定会用自己的德行来感染下属,而非依靠自己的权势。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无论你是多大的官,到任何时候都要记得孔子给鲁定公的忠告。上文中清军之所以没有受到那么大的阻碍而平定中原,就在于他们的领导者很有谋略,他们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对臣民的领导策略用的正是“君使臣以礼”这一条,因而才有后来清初的基业,否则最后谁能稳坐江山还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