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先生说:“仅向外面学,不知用思想,终于迷悯了。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学,那又危殆了。
“学而不思则罔”,学后,“不经精思,不深辨其真义所在,以非为是,是诬罔其所学”。就是说,学习后不仔细思考,就没有办法辨析它的真义所在,容易把错的当成对的,这就误解读了所学的知识。而这样的情形,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就是你悟性低、资质差。伯乐就有一个悟性很低的儿子。
据说,伯乐曾经把自己相马的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相马经》中,他罗列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供人们参考比较。
伯乐有个儿子,资质很差,他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便想出去找一匹千里马。他见《相马经》上写着,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的酒曲块”,便拿着书出去寻找千里马。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脑门高高的,眼睛大大的,自言自语的说:“这和千里马的特征很相符,我抓回去给父亲看看。没想到,千里马这样好找!”于是,他把癞蛤蟆捉住,回家对伯乐说:“父亲,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太像。”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又好气又好笑,幽默地说:“唔!确实有点儿像,可没办法骑呀!”
但实际来说,伯乐的儿子悟性真的很低吗?他不过是学而不思罢了。
“思而不学则殆”,“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危殆不安。”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认真学习,那么你就会有很多很多问题,而且不提问就会有一种很不安的感觉。但其实“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从前,营丘有个读书人,平日里特别喜欢跟人家辩论,又讲不出道理。这还不算,他特别爱好提问,但问题都很幼稚好笑。
有一天,他去拜见当地知识渊博的艾子。他先问艾子:“凡是大车下面和骆驼颈项上,都挂着铃铛,那是为什么呢?”
艾子看到这个年轻人非常好学,便认真地回答他:“车子和骆驼这些东西很庞大,又多在夜间行车,狭路相逢,很难回避,借助于铃声,互相可以听见,事先就可以准备让路了。”
营丘的年轻人听了点了点头,但马上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佛塔上面也挂着铃铛,难道说也是为了夜间走路要互相回避吗?”
艾子觉得有点奇怪,这个人怎么这么不明事理,但仍然认真地解释说:“大凡鸟雀都喜欢在高处做巢,鸟粪到处都是,所以塔上装上铃铛,就可以吓跑这些鸟雀。这是不能与车子、骆驼相比的。”
谁知营丘人不等艾子话说完,又滔滔不绝地问起来了:“老鹰和鹞子的尾巴上,也常挂着小铃,哪有鸟雀会到老鹰和鹞子的尾巴上去做巢的呢?”
艾子哈哈大笑了,这个人真是很奇怪啊!转而严厉地说道:“你这人也太糊涂了!那些老鹰和鹞子被放出去追击动物,有时拴在脚上的绳子偶尔会被树木绊住,那么它一拍翅膀,铃铛就响了,人们便可以照着铃声去寻觅,你倒是想想再问啊!”
营丘人听罢,似乎恍然大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道:“我看见过送丧的人,手里拿着大铃,从前总弄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今天才明白,这是防备树枝绊住脚,好让别人便于寻找啊。”说罢,他还得意地笑了笑。“但不知那送丧人脚上的绳子,是皮绳呢,还是麻绳呢?”
艾子本来还想教导他刚才的理解是错误的呢,可是这下真是哭笑不得了,甚至有点生气了。气愤之下,他没好气地回答道:“送丧人的铃铛是给死人开路的,因为死人生前就爱跟人家瞎争,所以摇摇铃铛让死尸开开心!”
我觉得聪慧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天生,更多是后天的努力,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吕蒙很有军事才能,但由于从小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不多,每向孙权报告军情,只能口述,打起仗来,他常常是勇敢有余,谋略不足。于是孙权建议吕蒙博览群书。
后来,周瑜病死,鲁肃接任。鲁肃到陆口,途经吕蒙驻地。鲁肃为一代儒将,认为吕蒙是武夫出身,有些轻视他。有人对鲁肃:“吕将军功名日益显赫,不可用老眼光看他,您应当去拜访他。”于是鲁肃拜访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受重任,与关羽邻接,将要采取何种策略,以防止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鲁肃仓猝回答说:“临时看情况办。”吕蒙说:“现在孙、刘虽然是一家,但关羽实在是个如熊虎一样的将领,怎么不预定计谋呢?”于是,吕蒙详尽地分析当时的利害。鲁肃闻后,大惊,越席而起,靠近吕蒙,亲切地拍着他的背,赞叹道:“吕子明啊,我真没想到您的才能谋略竟达到了如此程度。”还说:“以你如今的才略,已经不再是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兄长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从此,二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吕蒙原来是一个大老粗,但他对军事方面有想法,如果不是学习看书,他永远都是别人眼中那个有勇无谋的人,但因为学习,连鲁肃都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呀。
所以呀,只要做好学和思,谁能不夸你一句聪明智慧呢?
这句话的解释参考了钱老的《论语新解》
如果大家对论语感兴趣,可以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