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淡风轻、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神清气爽的季节,原守备二十团通信连近120名战友及部分家属,于2018年4月13日至15日,相聚古城徐州,举行春游活动,感悟两汉文化,领略淮海辉煌,讴歌时代风尚,再叙战友情谊。
济济一堂 洋洋盈耳
参加这次春游聚会的连队各任首长有:薛才元指导员、 徐家宝连长、陆国荣连长、邵德宽指导员、张宏冬指导员、梁永胜副指导员、 奚传兴副连长、张旭庭副指导员、于玉平副指导员、王爱民步兵四连指导员(特约)。
徐州籍战友吴世柱在欢迎晚宴上致欢迎辞。
徐家宝连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时光匆匆,岁月悠悠。转眼间近四十年过去了,有多少战友自分别后就不曾相见,多少回梦牵魂绕,希望能见战友一面。 相遇是一种等待、是一种美丽、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牵挂,相遇让我们多了一份久违的感动......这次聚会有16人是第一次参加,他们重新回到连队的怀抱,令人高兴,使人激动!期间倾注了很多战友的心血,特别是晓群战友,心更细、情更浓,战友们对他的付出,深表感谢! 在晚宴上,16名战友登台亮相,各自介绍情况,他们是: 张伯道、于玉平、戴国华、朱曙光、 蔡国强、陈哲明、刘聚才、颜长树、单志毅、张海青、蔡海平、尹树文、 姚腊明、陈国勋、陈长春、黄国良。
这次活动由连队活动筹备组统一领导,薛指、徐连长、梁指多次作出指示,而以田晓群、马惠忠、吴世柱、单志毅等战友所组成的工作小组,认真谋划、精心组织、辛勤工作,使得活动顺利开展。陈振帅、林怀能战友为徐州相聚解决了燃眉之急。正是有了这些不计名、不计利的战友的默默奉献和踏实工作,才有生生不息的战友聚会,才有源远流长的战友情谊!
从2015年起,我们以战友情谊为基础,以活动筹备组为核心,以微信联络为纽带,以旅游联谊为方式,重新凝聚成一个坚强的集体,每年相聚一次,至今已经是第四次了,每次都很有特色:
2015年的朱家尖相聚,可称为“感恩之旅”。朱家尖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战友们在那里完成了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普通青年到一名海防战士的转变。因此,我们感恩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虽然,如今的朱家尖已今非昔比了,甚至已变的认不出了,但我们在那里结下的亲如兄弟的战友情谊是永恒的,海枯石烂都不会改变!
2016年的池州相聚,可称为“智慧之旅”。池州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代表的是大愿和孝道,《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在那里,我们对“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中悟出了做人的根本。
2017年的井冈山相聚,可称为“洗礼之旅”。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红军战士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跟着毛委员从失败走向胜利,从弱小走向强大。井冈之旅使我们的灵魂受到洗礼,信仰得以坚定,品德得以升华。
2018年的徐州相聚,可称为“传承之旅”。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徐州又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地。两汉时代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时代之一,现在我们要走复兴之路,寻找文化自信,就要传承两汉强大的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大气和强盛。
晚宴上,还举行了自由论坛,主题是:“从心所欲,追求健康与快乐”。薛才元、马惠忠、陈家俊战友及孙桂芳大姐分别发言,分享自己独特的、退休后的生活方式,畅谈切身感受,引起战友们的共鸣。大家普遍感到:人越老,越应该寻求新的开始!年龄只代表人生长度,从不会限制人生宽度,退休后更应去寻找新的生活,这既是对人生最大的尊重,也是送给自己最好的人生礼物!
在15日的告别晚宴上,还为4位战友举办了庆生仪式,凡在聚会月出生的战友,都可享受这份祝福,故曰:“庆生月”。他们是:奚传兴、刘跃宏、徐忠良、吴安青。这是去年在井冈山聚会时,推出的一项增进战友情谊的活动,以体现战友间的人文关怀!
亲爱的战友们,艾青有一首诗,题目叫《我爱这土地》,其中有两句是这样说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同样,我们也可以问: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们对战友之爱刻骨铭心……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们对战友之情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们期盼战友们重新相会……
在晚宴上,我即兴吟诵了一幅对联:
上联:忆往昔,同甘共苦,峥嵘岁月,千里眼,顺风耳,青春奉献海防;
下联:看今朝,心系八方,战友情深,喜相逢,将进酒,欢乐畅饮不休。
横批:天长地久
不祥之器 难得之货
短暂的两天时间,战友们穿越时空隧道,打开尘封记忆,观汉室遗珍,追历史本源,与古人对话,与圣贤交谈,感悟两汉文化内涵,赞叹两汉大气。徐州博物馆、狮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龟山第六代楚王墓、圣旨博物馆、项羽的戏马台等,处处留下先人的智慧,点点体现汉文化的底蕴……然而,“反者道之动”,我用反向思维的方式来思考,另有两点体悟:一是兵者不祥之器,二是不贵难得之货。
徐州博物馆是两汉文化的缩影,走进博物馆的大厅,一股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幽暗的灯光,神秘和宁静。
在兵器展厅,陈列着汉楚王师的汉代兵器和铠甲,铜刀、铁刀、铜剑、铜戟、铁戟、铜矛、铁矛、铜戈、铜铍、铜鋋、铁鋋、铜弩机、铁钩镶、“五十炼”钢剑、铁盔、铁札甲等,排列在大厅的四周,斑斑的铜锈遮不住它们的寒气,森森的寒光,炫耀着它们曾经的辉煌。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兵器,但他们无一不体现了汉民族应有的血性。这血性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决心;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还有:楚汉战争、九里山古战场、各种形式的汉代兵马俑、汉代兵器线描图、三国徐州之争、汉画像石中有关战争、比武的画面、兵器图等。其中一件是将军的铠甲,透过泛着寒光的铁衣,能感受到一股肃杀的气息,当年的铁衣主人,必定在沙场上驰骋飞扬。而“锁子钾”,是用铁链结成的,重十几斤,当时的战士穿着这样的铁甲上战场,那铁衣上的裂痕,显示了战争的残忍。时光飞速而过,空间转换莫测,当年的将军也好,士兵也好,都已不见踪影,唯独留下这些斑斑驳驳的兵器,在叙述着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的点点滴滴。战争,最受罪、最受累的是百姓。
难怪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中早就告诫我们:“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意思是: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一件件兵器不知沾染了多少鲜活人的血,没有名字,也没有流芳百世,一件兵器,就是一件不祥之器,我们难到不能从中感悟点什么吗?
在汉室遗珍展厅,摆放着各种玉器和陶石器,有簸箕山出土的“宛胸侯”龟纽印、金腰带扣、金代钩、金虎头、金羊头等。这些鎏金的宝物,反映了当时皇廷的辉煌,彰显了两汉时期气壮山河的大气和强盛,展示了一个泱泱大国所蕴含的民族魂。 汉代是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颠峰时期,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汉代楚(彭城)国的治玉业十分发达,徐州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玉。 丧葬用玉是为了保护尸体而制作的敛尸玉器。汉代是我国丧葬玉器最完备、最兴盛的时期。汉代人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只要将玉器覆塞于人体各窍便可防止尸体腐朽。 汉代葬玉主要有玉璧、玉棺、玉衣、玉面罩、玉枕、玉窍塞、玉握等。汉代有严格的玉衣敛葬制度,据《后汉书·礼仪制》记载,皇帝崩敛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玉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
其实,对大地来说玉石与糞土是一样的,它是一视同仁的,相反,大地更喜爱糞土,因为糞土能提供大地上植物的养分!
正是由于人们人为的把“石之美者谓之玉”,都视玉为无价、为高贵、为难得,才招致盗墓者的铤而走险,导致墓主人不能“入土为安”,以致于千年后,还有络绎不绝的人去打扰他们,使其不得安宁,“不得超渡”!
不论是两汉,还有其他年代, “不祥之器”与“难得之货”,都成了“反面”的教材,让人去深思,让人去体悟,而留下的却是被后人所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与精神。
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
现在,大家都在讲文化。那么,到底什么叫“文化”呢?“文化”这个词,如果没学过《易经》,可以说是基本不懂的,或者说是一知半解的。《易经·贲卦》里面涉及文化的有两句话:前一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这个“文”指的是特征,就是观察天地变化的特征,然后找到天地变化的规律,叫“文变”。后一句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把找到的这个天地变化的规律应用到人道上,让人们去遵守这个规律,这就叫“人文化成”,也就是“文化”。因此,“化”是关键,把规律“化”为民族的、社会的、家庭的、自己的东西。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两汉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巩固和发展的最为坚实的基础,最为辉煌的一页。“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高祖刘邦高唱着悲壮的《大风歌》从这片土地走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结束了秦王政的横征暴敛,抚平了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以来六百多年的疮痍,改革了秦王朝的弊政,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熠熠光辉。
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无为而治”的黄老文化,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二)“独尊儒术”的儒家文化,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三)独有的“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龙凤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了夏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炎黄先祖所尊崇的图腾。夏、商之后,龙凤的形象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越来越伟岸丰彩,诗词歌赋、器皿饰物无不体现出龙凤呈祥的吉瑞之象。时至今日,虽没有人再将自己封为“真龙天子”,但“龙的精神”,即那种叱咤风云、驾驭自然的神伟形象,依然活动在每个人的心中,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综上所述,两汉文化,一直流传之今,仍被我们的民族、社会、家庭、个人所利用。我们参观古城,最重要的是感悟两汉文化的精髓,从而建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反对崇洋媚外,懂得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跨越历史,传承文化与精神,执古而御今,让中华民族再次发出历史的辉煌之光,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附:览彭城感悟
春日暖大地,战友彭城行;
喜悦说不尽,洋洋盈耳情。
史河流遗韵,能警后来人;
淮海军民威,炳朗生光辉。
汉玉依旧在,不见项与刘;
执古以御今,道纪可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