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一集纪录片,让我想起两个故事:
故事一: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镜子》中一个技术达人可以使用计算机重现整个宇宙从诞生以来的整个过程,可以重现具体到一个粒子级别的过去,甚至可以预测未来。也就是说,地球上每一个人在每一刻所做的事,不管是可以让别人知道的还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的,都可以在这台计算机的影像中全角度的重放。如果这项技术获得推广,全世界就会变得完全透明,未来也会变得完全已知。这项技术对于治理贪腐和犯罪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受到一位深谋远略的老者反对,最终技术的发明者也被说服不公开技术。但是最终他还是忍不住好奇用计算机预测了未来:每个人都像行尸走肉一样或者,整个人类文明衰败了,停止了一切有任何进步意味的发展……
故事二: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的尾篇中有一个概念——盖娅,简单来说就是人与包括无机物在内的万物达到一种共生的状态,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星球上的一切物质共享所有意识,一起做任何决定,任何个体生命体的活动都是整体调节的结果。那时生活在整个银河的人类已经有人掌握了直接用意识交流的技能,为了避免传统社会中那些类似改朝换代带来的灾难,整个银河在一个机器人的主导下,将会慢慢建成一整个“盖娅世界”。在“盖娅世界”中,每一个个体都将变成高尚的,都将没有喜怒哀乐、美丑善恶的自由。与其说“盖娅”是一个世界,还不如说“盖娅”是一个大型计算机。
在看到互联网对人类隐私权的挑战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两个让人震惊的科幻故事。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中,人类个体一直在为保有自己的空间而努力着,不管是高耸的院墙还是紧锁的门闩。在现实世界中,保有个人隐私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因为现实世界的物理屏障可以为我们围成隐秘的个人空间,然而在互联网世界中,整个虚拟世界的物质基础就是“数字”,世界中的一切活动也是“数字”,一切活动留下的痕迹也是“数字”,每个人在互联网上一切的行动的记录会存在与某个服务器的角落,我们谁也无法保证不会有人去翻看这些行动记录。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浏览、每一次编辑都无一遗漏地保留下来。
那么我们现实中生活的环境怎么样呢?天上有监视世界的卫星,地上有全景采集汽车……隐私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幻想着只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而拒绝互联网带来的不便,我们在满足自己猎奇心的同时有固执地悍守着自己的隐私。也许,使用“双刃剑”的方法不是只开锋剑的一侧,而是在使用方法上避免砍到自己。
互联网也成为了国家机构监视人民和进行国际监视的工具,美国弄出的“棱镜”时间可谓轰动世界,从他国政要到平民百姓,美国所谓的国家安全机构甚至为此建设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存储中心。
以后一段时期内,互联网与隐私的课题仍然将会是我们主要的困扰。也许未来,我们将会不存在隐私,或者我们不再觉得那些事是不可告人的隐私,再或者当所有人的隐私都无处遁形的时候,我们就见怪不怪了。不管我们是被逼无奈,还是自我“觉悟”,这的确是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就像科幻小说《基地》中描述的那样,每个人都向世界共享了自己的一切,也分享来自其他个体的一切,不再有争斗或者战争。当然,也有可能像刘慈欣的《镜子》中描述的那样,当私有空间消失的时候,便是人类进步停止的时候。
也许,隐私被记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隐私的记录被曝光被利用。
就算是现实中,我们的隐私大多也是以某种可以考证的形式存在与这个世界,比如我们偷偷写的日记,只是在一个特殊的笔记本中,然后锁在一个隐蔽的抽屉里,但是也会有被曝光的危险。我们依然感到安全,完全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隐私保护是可靠的,我们没有感到恼羞成怒的原因,在于我们的隐私没有被比人窥探。所以,隐私权的关键在于没有人窥探,而不是是不是以可以被窥探的形式存在。所以说,在互联网上保护隐私权的一个方向,完全抹除人们在互联网上的隐私似乎不太可能,那就保护那些神圣不可侵犯的痕迹不被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