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和说的修行》读书笔记
第一章 心理咨询技能的概述
第二节 心理咨询技能的基本状态
学习输入/写作输出/以教代学/知行合一
本节概述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进入一种比平时慢得多的状态。不管是听别人说话,还是自己说,都要放慢速度。
因为只有慢下来,才能放松而专注。放松而专注才可以让自己有时间打开感觉,好好聆听对方。这样才可以得到更多有效信息,才会为正确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放松而专注可以进入心流
什么是心流呢?
心流(英语:flow),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此状态时,不愿被打扰,也称抗拒中断。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多样性。
-来自《百度百科》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当我们在做我们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比如看书、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最沉浸的状态是不是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甚至旁边发生什么都已经感觉不到了,但是自己所关注的那件事情却是特别敏感,所有细节都可以注意到。
这就是进入了心流的状态,这种状态甚至会让你失去时空感。过了很长时间有时候感觉是一会儿,这就是专注的结果。
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也要全身心关注对面这个人。用耳朵去聆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把所有的心理通道都用在交流这一件事情上面。这个时候,外界通道仿佛关闭了,你的眼里只有对方。为了捕捉更多的有效信息,你自然会慢下来,特别是语言。
因为你的所有动作、感受、行为后面都有思考,意识层面的思考,是受控制的思维。而我们在说话很快的时候,往往是下意识的行为。甚至很多时候思维是掉在语言后面的。和下意识相比,意识层面的思考要慢得多。
在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中,他把下意识的决策系统称为“系统1”,把意识控制的思维称为“系统2”。“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但是很容易上当,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做出错误选择。“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做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是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所以在交流中,特别是说话的时候。千万不能任由“系统1”带着随口乱说,要在“系统2”的严密思维之下选择性地表达。这个时候“慢慢说”不光是说对话的基础,而且是意识思维加入以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说话方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我原来说话就是很快的。特别是说得兴奋的时候,简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经常是一场谈话,我占了80%。有时候说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我可以一个人说一个小时。仿佛别人都只是一个个听众,我却对这种非对称交流浑然不觉。
自从学习了心理学,我就会经常分析自己,探索自己。
我小时候是长子长孙,备受宠爱。爷爷奶奶好几个叔叔对我都非常好,一直夸我。从小成绩也还可以,所以基本就没有受过批评。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你在某个心理阶段得到的东西太多,或者太少都是不好的。会让你停留在这个心理阶段,而不往下发展。
我在小时候得到的肯定太多,基本没有负面评价。这就使得我对正面肯定非常依赖。而且面对负面评价的机会很少,就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长大以后,特别想得到认可。抓住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就是想得到更多的认可。而且如果得到负面评价,经常就会恼羞成怒,情绪失控。
通过做《人格障碍量表》的测试,我发现自己有控制型人格的倾向,而且自恋型人格的倾向更加严重。所以做事情事事力求完美,不光要求自己,还要求身边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做。自恋型人格在交流里面的表现就是一直输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的观点无比正确。如果得到肯定的强化,就会滔滔不绝的进行表达。
知道了自己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以后,我有意识地做出了很多改变。比如要多听少说,听的时候要认真听对方说话,不可以打断对方。说之前要考虑是否合适,说的时候注意语速要适中。表达了意思以后要及时停止,给别人表达的机会。
虽然改变的时间还不长,但是已经颇有成效,一定要好好坚持下去,让自己有深层次的改变。
所以建议普通人也要学点心理学,可以分析自己,更加了解自己。也可以用心理学的原理指导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好。
下一节,我们要开始学习倾听的技术,欢迎大家继续学习。
点击下方《〈听与说的修行〉读书笔记》这个文集,可以看到这个课程所有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