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豪门士族的势力非常强盛,家族基本能世代为官,这其中有一个家族非常兴旺,就是桓家。桓家在魏晋时期,可以说是叱咤风云的世家大族,有东晋时期执掌生杀的大权的桓温,还有后来建立桓楚政权的桓玄。他们的先祖传说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的桓范。
桓范在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的情况下,是足以让司马懿重视的人才,但是他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帮助曹爽,最终没有摆脱败亡的命运。很多人猜想如果曹爽听了他的话会怎样,也有人叹息,桓范第一是被儿子坑,第二是被曹爽坑,队友太菜,完全带不动。
那时曹爽以为司马懿好多天不上朝又痴又傻,病入膏肓了,完全不是威胁,更加骄横。正始十年(249年)正月,他和弟弟曹羲一起陪同皇帝去高平陵,参加祭祀大典。桓范之前就劝告过说:“你们兄弟二人一起出城,万一宫中有变,你们谁能进城?”但是曹爽不听,不以为然地说:“谁敢谋反?”
这时候的桓范,本可以奉太后诏命,留在宫中接管曹羲的部队,但他儿子极力劝他投奔曹爽,因为皇帝在曹爽手中,桓范始终觉得他的官不够大,还想更进一级,于是不顾属下劝阻,出城去找曹爽。
司马懿听到了消息以后大惊失色:“智囊去矣!”可见桓范足智多谋。但这时有个叫蒋济的重臣对司马懿说:“曹爽明里待桓范不错,虚心接纳,其实内心疏远,此去他的主张必然不会被采纳。”司马懿才吃下一颗定心丸。
于是,他关闭了首都洛阳各个城门,严令军士把守,用自己的亲信替代了曹爽和曹羲军营的位置,然后上表太后,并向远在高平陵的少帝曹芳上表,散布曹爽谋反大罪,使曹爽军心大乱。曹爽曹羲得知消息,更是愁的不知道咋办,兄弟俩全没了主意。
桓范这时候劝曹爽:“现在局势已经很明了了,真不知道你们读书都读哪去了!你们这样位高权重的人,一旦失势,难道还想安稳做个百姓度过余生?平民受到威胁,尚且知道拿一个人当人质,你们呢?皇帝握在手里,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嘴巴说干,曹爽还是没反应,还是不拿主意。桓范又对曹羲说:“你们现在,手里有城南的中领军,洛阳典农的治所也在城外,可以随意调遣的啊!如今到许昌去,不过两天两夜的路,许昌的武器库,也足以武装军队,我手里有大司农印,到时候签发粮草,也不是问题,还等什么啊!”
可是桓范这个炮仗脾气,愣是没有点燃这慢性子的老哥俩,老哥俩表示,拖延症晚期,没办法,从子夜一直做到了五更时分,愣是枯坐了一夜。最后曹爽慢慢站了起来,把刀扔在地上说:“没了地位,我也至少能做个富家翁吧!(我亦不失做富家翁)”
桓范听到曹爽这话,简直要气晕过去。他跺着脚痛哭流涕,大骂这兄弟俩:“曹子丹(就是他俩父亲曹真)当年是多么英明神武啊,怎么生下你们这几个没用的东西!一窝蠢猪!我今天可算是被你们坑死了!现在连我也要被连累杀身灭族了!”
果然,后来曹爽奉皇帝回宫,被早有准备的司马懿团团围住,曹爽上表免官,被司马懿收监下狱,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处死,并夷灭三族,同时被杀的还有邓飏、曹羲、何宴、丁谧、毕轨、桓范。
曹爽之所以反应慢半拍,细细想来,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他不了解对手,在政治上完全不清醒,在被困时还想着司马懿不会下死手,因为他们俩同为先帝托孤大臣,平日里相处还很和睦。陡然生变,自己没了权势,至少还能保全富贵。政变之后又什么都不做,混吃等死。
二、曹爽平时作威作福惯了,又大肆封赏亲信宗室,惹朝中官员厌恶,而司马懿深得人心,又看起来是弱势方,完全是忠臣形象。
三、曹爽性格懦弱,但他外表看起来很有自己的一套主意,不喜欢听人意见。
桓范虽然足智多谋,可惜终究在为人上,始终和顶级谋士有点差距,早年间任冀州牧时,就因为别人比他官大,索性称病不去上任,后来总想爬得更高,脾气又非常暴躁,曾对怀孕的妻子拳脚相加。有句话说,是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层次的人在一起。他虽说是被曹爽所累,但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实在怪不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