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宦海沉浮,不改初衷;他不平则鸣,不默而生;他心忧天下,造福百姓。


划齑断粥,苦学成才

1006年,澧泉寺读书。每天天未亮就起身读书,至深夜方入睡。不因家里有钱就过奢侈的生活。他在寺里每天只煮一锅稠粥,等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上醋汁,吃完继续读书。这就是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

1011年,应天府(商丘)读书。每日昼夜苦读,到晚上感到倦怠时,就把脸浸在水中提神。五年来未尝解衣就枕,以此节约时间。他自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


体恤民情,造福百姓

1023年,任兴化县令,总掌捍海堤工程。他带领数万名劳工修筑堤堰,以身作则,日夜奋战,不管严冬还是酷暑从不退缩。在这里他和协助指挥的同年滕子京成为莫逆之交。1028年,长达150余里的捍海大堤修成,百姓叫它“范公堤”。

1034年,调至故乡苏州任职。他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妥善地解決了蓄水与泄水、挡潮与排涝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水患问题,当地的人们为了感激他的恩德,将浦闸称为“范公闸”,修筑的圩堤叫做“范公圩”。


不平则鸣,不默而生

1029年,仁宗要在冬至日为皇太后祝寿,他上疏劝阻,反对国礼家礼混淆。伯乐晏殊恐惧,怕受牵连,他又恭敬而义正言辞地给晏殊写信。而后,又以更大的勇气,再次上呈奏请太后还政。

1029年底,遭贬。1030年,给宰相写信,要求科举改制。1033年,关于财政问题上疏谏言,被采纳。劝阻废后再遭贬谪。

1035年,上疏反对迁都。引发他和宰相吕夷简的直接冲突,并演变成一场政治斗争,欧阳修也被卷入其中。至此,范仲淹一个人的抗争变成一个群体的抗争。贬谪,从饶州、润州到越州。


险恶边关,峥嵘岁月

1040年,接诏令,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边关延州。他见到了战争带给百姓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孤坟累累,还有众多逃难的百姓。因为食物的缺乏,他们面瘦肌黄。范仲俺心情沉重地写下一首《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文韬武略,励精图治,西夏和议,解除危机。


庆历新政,如火如荼

1043年,新政实施,政治局面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凭借恩荫为官的人数受到重重限制。有才能的人得到提拔,没有政绩的官员被免职或降职。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论文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

但这些严重触犯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严重攻击,1045年初,新政失败。

开展庆历新政,是范仲淹政治生涯的巅峰。仓皇离开京师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朝廷任事,而是转徙各地担任地方长官,直到终老。


晚景凄凉,落叶归根

《苏幕遮》是他经略西北时的作品:

品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045年,奉命到陕西任职。离开京师,再回西北,范仲淹面对旧作,感慨万千。

1046年,范仲淹应滕子京的要求,创作了最能表达他一生的心志,也为天下传诵的《岳阳楼记》。

1051年,他请求改调颖州 (今安徽阜阳)获得朝廷的准许。1052年,范仲淹坚持带病前去赴任,结果才走到徐州就病逝了。这里正是范仲淹出生的地方,他生于徐州死于徐州。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诗文家——范仲淹(989-1052)的一生,他的责任和担当、胆识和气魄、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品格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恪守,弘扬,光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