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上学在课堂上,老师总是会问我们,你们喜欢这个吗?我们的回答一般都会是,喜欢(因为不该喜欢的,老师会问我们,你们是不是不喜欢这个啊?)。当时就很听话,也会和其他孩子一样,回答喜欢。至于为什么喜欢,当然是因为答案就应该是这样的,课文中或者老师就是这样讲的,或是可爱,或是勇敢,或是美丽等等。就这样我们在课本思维模式下长了这么大,三观很正。
但是,总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存在!
前段时间和饭饭吃饭的时候,听她跟我吐槽了一些事情,才觉得,诶,原来课本模式已经离我很远了,可是我的三观依然很正!
她们学校进行了一次考试,有一道阅读训练,是讲小草如何坚强,如何值得大家学习的,在后面就有一道习题,问大家:你喜欢小草吗?当然大多数都说是喜欢,并引用文章中的描述,表达了自己要像小草一样积极向上。这是我们确认的正确的答题方法!可是,意外的是还有几个不同的声音,说不喜欢。理由很简单,有嫌碍事儿的,有嫌麻烦的,总之就是可恶的!当时饭饭也很无奈,只能说,他们说的也是对的,但是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回答“喜欢”!为什么?难道要言明因为这就是正确答案?如果不这样写,改卷老师就会扣你的分?可事实就是这个样子!
饭饭说,这些都是农村的孩子,可能在城里孩子踏青赏春的时候,他们已经在田里拔草伺候庄稼了。这是他们祖辈都在做的工作,不夸张地讲,草就是他们的敌人,多少年都在和它们做着不懈的斗争,又怎能让他们爱的起来?
用美好的事物去树立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并没有错,但是总是要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不能总是在课本上写着一套,但是在课本外又教给他们另一套,这是赤裸裸地虚伪,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就在我义愤填膺地跟饭饭表达我的不满的时候,猛然间一个激灵,这些在我小时候看来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我会如此抵触,甚至厌恶呢?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三观依然很正啊!这是为什么,难道小时候接受的一些东西都是错误的吗?可毕竟它却是陪伴了我那么多年啊,又是什么时候丢弃的呢?
仔细想来,其实从我们有意识开始,都在被要求按照所谓的正确答案来行事。上学的时候会有参考答案,然而其实“参考”二字可以完全忽略,因为如果你不按照它来答题的话,毫无疑问试卷上一定会被打上一个大大的红叉。工作以后,你也必须按照早已形成的规则来办事,否则必定是不能完成任务。然而在各种现实原因之下,我们却是很少会再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知道必须要这样做。这便违背了我们做事的初衷。其实在本质上,任何一个确定的答案和既定的规则都是在一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它们在形成之初必定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可是随着各种条件的变迁,它们的实用性也在不断地变化,若是一味墨守陈规,难免就会做出一些不合时宜之事。
做人做事必定是要有因有果有态度,如果只是为了做事而做事,就会迷失自我,成为一台做事机器,而不能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希望有一天,别人问,“你喜欢小草吗?”的时候,你可以成为一个答案的创造者,而不是运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