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加入简书半个多月,就不可救药爱上了它。而朋友圈,渐渐被冷落。在这新欢与旧爱的选择上,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在简书上写文字和在朋友圈写文字到底有怎样的不同呢?
一、观众不同,所以写作的出发点也会不同
朋友圈,多数是熟人和朋友,大家关注的重心是“你”本身——你在做什么?到哪儿玩去了?在哪儿吃饭?看了什么书?跟哪些朋友在一起?近况如何?而这些,只能刷刷存在感,对他人对朋友的可借鉴意义并不大。
可是,写简书的感觉完全不同。观众大多是陌生人,不会有人关心你是谁,你在干什么。相反,过于突出个人特质的文字,在简书里是不受欢迎的。而简书的观众会关心什么呢?去个人化、能给他人带来启发、可学习、可模仿的内容。
因为观众不同,所以在简书里写文字,一开始的出发点就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分享对他人有用的内容。
既然要分享对他人有用的内容,首先就要选择有意义的话题,而不是自娱自乐的话题;其次就要写出有一定深度的内容,会对他人有启发,可模仿,可学习;再次,就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要浪费他人的时间,要言之有物。
二、心态不同,所以写作的成就感也会不同
在朋友圈里写作,类似于写备忘录或随感,三言两语再配几张图,简单随意,点赞更像批阅奏章,很多赞已经失去了赞的意义,约等于“已阅”。所以,在朋友圈获得了赞,并不一定表示真的赞,而是表示,“看过,关注过,知道你在干什么”,那个赞带来的成就感会递减。
在简书里写作,如果点赞,特别是陌生人点赞,那一定是真正认可你的文字,一定是你的文字温暖了Ta,或启发了Ta,或解救了Ta的迷茫,或点燃了Ta的希望。所以,每当看到简书上的赞,以及简书上的关注,那种成就感会立马袭来。特别是当投稿被某专题或首页采纳,或者当编辑把文章推荐到其他平台,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爆棚。
很欣慰的是,我在简书上试着写了13篇文章,除了几篇太过私人化的文章没有投稿外,共投稿10篇,其中有8篇被专题或首页收纳。
其实,自己心里清楚,被收纳或采用,并不一定就表示写得好,自己写的内容离真正的好还差很远,多半都是一气呵成的随感,没有查阅文献,没有模仿爆文,与那些把简书当成论文来写的研究精神相比,差得太远。但是,那一个个被推荐,或一个个赞,确实极大激发了我在简书写作的热情。那种被推荐到专题特别是首页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不亚于入手一件性价比高的衣服,或在工作上获得一个有价值的奖励,或与特别好的朋友共进一顿大餐。
三、收获不同,所以写作的积极性也会不同
在朋友圈里写作,实际上是在熟人圈里原地打转,不会想着去扩展自己的见识,也不会想着为写点什么而去看看书,关注新闻,关注社会。想起来了,就写几句,没头没脑,发出去。即使天天更新,也未必会提升你的写作水平,也未必会改善你对某问题的思考,也未必会改变你对生活的态度。
而在简书里写作,实际上是在尝试跟更多人打交道,实际上是在了解一个更大的世界,因为每天甚至每小时都会有首页或专题更新,持续关注,会发现很多越忙的朋友越坚持日更,慢慢会体会到,优秀真的是一种习惯。应了那句话,找人帮忙,就要找那些很忙的人,而不要找闲人。慢慢会发现一些更优秀的朋友,会不由自主地想要追赶上Ta们,写作的积极性会不知不觉地提升。这是一个正向循环,去写,会发现不足,倒逼你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去看书,然后再写,再发现不足。这样坚持下去,一个月,或半年,一年,两年,甚至一生,就像树里的年轮,会记载着我们的思维轨迹、生活轨迹等,即使坚持了很多年,在他人看来,也许你还是原来的你——原来的工作,原来的生活——但相信你自己知道,你的每天都是不一样的。
爱上简书,虽然是新欢,但也要坚持爱,一直爱,直到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