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李希贵校长有句名言:“教育学就是关系学”。
假设一个场景,你孩子的班主任把你叫到了学校,数落了孩子一大堆不是,要求你回家加强教育。那么请问,你回家该怎么办呢?
是如实传达,然后再发一通火?或者是温柔一点,给孩子强调问题的严重性,然后一起想想整改方案?但是,如果按照李希贵校长的建议,不是态度软硬的问题,这么想问题的思路本身就错了。
让孩子表现好起来,如果不是改掉什么错误的结果,那会是什么呢?是对老师产生了好感、信任感和亲近感的结果。所以,在老师和孩子之间,家长最该扮演的角色,是促进二者的关系,而不是信息的二传手和压力的放大器。
孩子的问题,怎么处理是一回事,而家长更该传达的,是老师对孩子的善意、关怀甚至是某一角度的欣赏。将来师生关系好了,孩子的进步才有坚实的基础。
我们园所一直把家长服务作为首要工作,并在不断提升家长服务品质的过程中,通过榜样引领、案例分享、模版复制、沟通训练等方式推动老师提升意识,勤于实践,用结果说话。
如果让我们的老师约家长来谈话,老师是万万不敢当着家长面,数落孩子的缺点,都会以比较婉转的方式根据孩子的表现给到家长方法和建议。
如果家长回去后也能和孩子在表达老师对她的喜欢和爱后,指出他需要提升的行为。虽然孩子还会调皮淘气,在班级做不适宜的事情,但当老师指正她,她也会对老师产生敬畏和信任,因为始终在家长、孩子、老师三方间涌动和传递的是爱的信息。
由此我也想到管理工作中,我亦如“家长”的角色,当“老师”和我指正“孩子”的时候,我从中间应该充当的角色是什么?
不是做传声筒,而是通过我对目标、对问题的转化,让“老师”和“孩子”的目标价值导向一致,建立信任的关系,才能让彼此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