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提到阅读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其中主题阅读被看做是最高的层次。
为什么主题阅读会被如此看重呢?
作者用了一个类比,他说“在主题阅读中,是书在服务你,而不是你在服务书。因此主题阅读是最主动的一种阅读法。”
让书服务我们,不正是我们阅读的目标吗?
一、什么是主题阅读呢?
简单来说,主题阅读就是我们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课题,围绕这个课题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系统性阅读的方式。 所以,从我们自身来看,主题阅读前我们通常是带有问题和阅读目的的,正是我们的问题和目的指引着我们去寻找相关的书籍。从阅读内容上看,主题阅读不是针对一本书,而是针对我们的问题专门筛选的多本书。
二、如何进行主题阅读呢?
1.明确我们的主题,和写下想要解决的问题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主题阅读的重要不同是,在于阅读是一种从我们的问题出发,主动探索的阅读方式。所以,明确我们自身想要解决的问题才是开启主题阅读的前提。
比如,之前我们可能是看到某本书感觉不错,或者说恰巧有人推荐了就去阅读。因为觉得自己阅读效率不高,我想要了解到底如何科学阅读,那我可以将“如何阅读”定为自己的主题,同时,根据这个问题梳理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比如阅读前,如何判断一本书到底要不要读? 什么是科学的阅读方法?如何提高阅读效率等等。
这个梳理的过程,会让我们的阅读更有主动性,因为我们是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而去阅读的,而不是随便拿来一本书翻翻看看。用作者的话说,这种方式更可能让书为我们服务。
关于如何确定主题,《洋葱阅读法》中特别提到,我们的主题不要选的太宽泛,主题越具体,越容易建立框架。比如如果我们想要阅读沟通类书籍,如要明确时哪方面的沟通? 工作中的沟通还是亲密关系还是日常社交中的等等。
2.关联阅读,建立基础认知
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借助搜索完成,主要的平台可以参考微信公众号、得到、知乎等。 比如我们的主题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在搜狗搜索中输入“知识体系”,选择公众号,就会有很多相关的文章,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与“建立知识体系”相关的关键词。
梳理后可以初步建立起这个主题下的二级类目,通过阅读的过程可以帮我们建立基础认知。了解这个主题是什么,可以大概分为几个部分。
3.筛选主题阅读的书籍
为什么要选书呢?自然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注意力投入到高质量的书籍里面。
那如何筛选主题阅读的书籍?
明确我们的主题关键词后,我们可以去主流的网站搜索,豆瓣读书、亚马逊网站、百度等渠道搜索,了解书中的主题信息,评价等进行筛选。
比如我在进行“如何阅读”这个书籍时,主要运用了豆瓣读书、亚马逊网站、百度等渠道。另外,我们在做关联阅读时,也会看到一些作者推荐的相关的书籍。
明确了渠道后,在查阅的过程中,我们主要看书的目录和简介,综合书的评价市场反馈,去看是否与我们的主题相关或者与我们的问题相关,是否值得读。
4.确立框架
完成了前面几个步骤后,我们可以梳理出对于这个主题的基本认知,通过一些关键词列出初步的框架,同时,我们也可以参考这个主题相关的课程,通过查看课程大纲补充我们的框架。
这里让我想到了《洋葱阅读法》里面提到的九宫格,为了便于统一梳理,我们可以借助九宫格的形式,内容稍作调整,把这几个步骤梳理到对应的格子里面。
5.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章节
《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把所筛选的书单,通过检视阅读的方法检视一遍,从而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章节。因为在主题阅读中,我们的重点是解决我们所关心的主题,而不是读完每一本书。
这个环节类似于《洋葱阅读法》里面提到的快速阅读,通过阅读序言和目录,明确哪些章节是和主题相关的,哪些内容是可以略过的。对重点章节快速扫读,标记重点。
6.寻找答案
筛选出于我们主题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所相关的章节或者片段后,针对所标注的章节或重点,我们可以综合运用 《洋葱阅读法》里面提到的“切重点”和“深度阅读”三个步骤。
“切重点”,简单来说,就是对找出的重点内容做梳理内化,可以运用的工具是九宫格工具和RIA便签法。由于这是主题阅读,所以,我们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基于自身的主题和想要解决做的选择,而不完全是这些内容是某本书的重点。 这时,我们会发现不同书籍中有的内容说法可能重复,梳理时需要做删减,有的说法可能完全不同,需要归纳整理等。
针对需要深度理解的问题和内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采用《洋葱阅读法》里面的“深度阅读”三个步骤,“寻找联系”、“探索冰山”、“多场景应用”。简单来说,就是尝试将读到的内容通过另一种形式,比如形象化的例子,类比等像是诠释出来,或者通过新旧知识的关联加深理解。另外对于有些知识,我们需要追根溯源,探寻背后的原理才能理解。而对于有些实用性内容,我们需要把所学到内容与相应的“应用场景”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