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随州,“24丩”属于人们心中比较有名的户外运动和野游之地,它位于三里岗、洪山、环潭三镇交界处,又叫“三不管”,距随州城区30多公里。这地方还有个梅坵古镇,是明清时期管辖随南军政要务的监察司所在地,可见它曾经的繁盛了。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随着解放以后水路交通的废弃和240国道、346国道的通车,曾经繁华的梅坵古镇被撇开了,古镇慢慢变成了村子;曾经繁忙的古道也渐次沉寂,茂盛的植被开始野蛮地生长,覆盖了一片片古驿建,也覆盖了一条条古路径......
七十年代末,我在洪山三中读书,有时周末,我会从洪山经朱集、鲍集,翻奎头山(亦称奎子山,古称夔嵞山)到新集,再到尚店,我的家那时下放在三里岗尚店。这段20多公里的路,我走过很多次,有时是和同学结伴走,更多的时候是独自一人走。途中翻过的魁头山,就在24丩附近。那时的24丩,还时常有人行走,并不是现在的荒山野岭。
随州户外老虎队每年也会安排几次骑行24丩,这地方没有餐馆,得自带干粮;户外徒步队也会选择来这里探秘搞野炊;前几天,随州作家协会的12个文友也来这里采风,随后,他们各自写文,有诗有随笔有散文,陆续发到微信群和上传到作协公号上。今天,我把“静默”老弟的游记转过来,算是对曾经走过的24丩的怀念吧。】
在素有楚北天空第一高峰的大洪山山系中,大栎山算不上很起眼的一座山峰,它静静的耸立于环潭与洪山两镇的交界处,与声名远扬的魁峰山近在咫尺,俩俩牵手相望,宛如隐藏深山的绝色村姑,早已淡出了大众视野,说它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也不为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海拔仅有560多米高的大栎山如此吸引我们,是因为这里特别值得徒步穿越。位于大栎山主峰明净观东坡山口,曾是千年古官道所经之处。离大栎山北麓二十多里涢水河畔的梅丘古镇,明代朝庭曾设有监察司,管辖随南地区军政要务,以此司“肃纲明纪,提督各道,纠察百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大栎山古称为夔嵞山。夔嵞山有大禹娶嵞山氏之女的传说,也有《薛刚反唐》里薛刚之子薛葵(夔)曾镇守于此的传说。古道24丩就隐藏于大栎山古木丛林中。24丩(音jlu,同纠),即24拐,当地人称24丩,位于大栎山南北分水岭山口南坡,蜿蜒曲折,险峻绮丽。24丩古官道在鄂西北地区独一无二,也给大栎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心生敬畏和向往。这条由来已久的古道不仅是明代以来传递官方文书,朝奉税银的古官道,还曾是安居、环潭两镇民众“朝洪山”的必经之道,也是大栎山南北先民寻柴采菇、商贾购物运货的重要通道。随着时代变迁,24丩古道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实意义则具有山地徒步跋涉、自行车越野比赛等旅游产品开发价值,也可为北上随州城、南行“朝洪山”的虔诚者开辟一条净化心灵的跋涉通道。
11月21日一大早,由随州部分作家一行12人,驾车从洪山镇出发,经凉亭河、朱集两村一路向东行进。与事先联系好的向导王台村徐之广书记一起,顺洪峰水库东岸新开挖的进山山路,驱车抵达大栎山南麓山脚,开始了徒步攀爬大栎山的行程。
顺着一道山冲向北,走了近5个小时才爬行到海抜560多米的大栎山主峰山顶。天气比预报的要好,无雨也无阳,气温不凉也不燥。能见度高,视野开阔,传说中的明净古观遗址尚存,残砖门墩静躺古木林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山之巅,意外邂逅黄荆条古树群落奇观。毫无夸张的说,形如虬枝龙骨的古黄荆条有近百亩之多,应该是随州境内最大最多最集中的黄荆条古树群落。目之所及,惟见荆条,这山顶之上,没有杂木,不见落叶,似乎这里是黄荆条专属领地,其它树木藤蔓不曾越雷池半步。我们一行甚是兴奋,只见成片成片的古黄荆条粗如牛腿,细如牛尾,形如苍龙,或盘旋缠绵,或独傲林间,更多的是相互扶持,抱团取暖。草木非无情,看此情景,脑中浮现出“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的诗句来。试想,待来年春暖花开,近百亩黄荆条花盛开绽放之时,高山之巅呈现一片花海,花香鸟语,是何等的壮观景色,引来多少蜜蜂飞上山顶,来回奔波劳累,为人类酿出人间最好最甜的蜜。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站在大栎山最高峰明净观残墙断壁上登高远望,大栎山险峻的山脊被铺天盖地的栎树落叶包裹着,色泽金黄,像一条条赤橙色巨龙傲视远方,宛如仙境般让人陶醉。
若山下是人间,山上就是仙境。我们如此喜欢来登大栎山,不仅仅是这里有心心念念的千年古道遗存24丩,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想要身登高处,才能看到常人难以看到的风景。
进山的路非同一般,越往上越难走,曲折蜿蜒,到半山腰基本无路的踪迹。说是路,其实就是我们一行人在丛林落叶中踏出的一条线,几经折返,方才登顶。攀石越岭的过程,说真的,不过是考验你胆量和毅力的过程。不是山里人,难识山中路。纵是山中人,故道也难寻。虽然我们请了当地徐书记作向导,毕竟年轻的村支书太过于忙碌日常村务,未能顾及上亲近身旁的大栎山,形同陌路人,天天相见不相识,竟然把我们一行引向与24丩古道相反的方向,所幸我们同行的人有方向感超强的人,提出折返顺山脊走的建议,才免得了我们再多走弯路,顺利到达24丩古道的山口上坡。一番兴奋拍照留影之后,大家游意未尽,继续从此处向山顶攀爬,期待看一眼传说中的千年古观明净观的真实容颜。顺着山顶的方向大家前后一字型排开向上爬行,脚下层层叠加的栎树落叶漫过脚背,片片黄叶在脚力的踩踏下,吱吱作响,似乎告诉我们大山的秘密,满山坡的栎树密密麻麻,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布兵排阵般在阵阵凉风中微微摇曳着粗笨的身躯,褐黑色的树皮布满岁月沧桑,不曾见过人间烟火,大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觉。
登顶的过程别有一番情趣,分享随身带来的干粮和水,补充体能。休歇间,有同伴即兴脱口而出诗意般的词句,大家捧腹开怀大笑,所幸体力消耗也不算太大,一路折枝探路,侧身挤过林木,大栎山主峰便在脚下。反而我们从山顶下撤返回的时候,既然找不到来时路,也许是满山厚厚的落叶遇到久别重逢的恋人,让大家在山上多呆些时日,好好感受一下整座大山的空灵;也许是大家过于兴奋,的确是忘记了下山的路。还好,几经绕山顶寻找,终于找到了上山时留下的路标瓶,大家结伴回到24丩古道山口。
顺24丩古道而下,呈Z字型自上而下层层叠加的千年古道,历经千年风雨,路基清晰可见,不见车水马龙,少有人迹走过,整条24丩古道宛若处子,风光依旧好。只是故友已去数年,新友相见恨晚。陪伴它的只有路边高大挺拔的栎树和护基固土的块块青石诉说着苦与乐。厚厚的落叶新了又旧,旧了又新,不动声色地铺盖在古道上,也还算是给久违的24丩古道一点点抚慰和温暖。
一行人走过24丩古道,下山的路稍略平缓,顺山谷而下,不远处便与来时的路岔不期而遇。
回到山脚停车处,看一下时间,已快到午后三点钟了。大家方才觉得肚子有些饿了。驻足回望,天空蔚蓝明净,山色壮阔静美,心情愉悦舒畅。不得不说,大栎山不仅有24丩古道、古明净观,更有黄荆条古树群落。这也许是天地眷念,“三古”造化大栎山,一方富山善水之宝地。你若来,寻觅一段历史的千古印记,满山落叶会悄悄的告诉你大栎山的密秘。
山色风景这边独好,大栎山特别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