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意识到没有,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即便孩子现在没有表现的特别突出,你身上的特质就像春雨一样,一点一点的在改变着你的孩子。我们不谈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待人处世等等比较容易理解的部分,而是说一说你的职业对孩子的影响。
我是学财务的,以前从没有意识的自己的职业习惯对孩子会有什么明显的影响。直到有一天,和朋友带着两家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吃披萨,结束后,朋友说,你们妞妞是一个经营好手。嗯?我表示很惊讶,她说,你去洗手间的时候,一位女店员来介绍菜品,给了非常棒的推荐,而且几次建议点的偏多了,不要浪费,而且给了好几个划算的搭配。店员走了,女儿说“这个老板应该好好奖励这个店员,她让我们很感激她,下次我们还会来,她这次卖的东西少了,可是她的店里生意以后越来越好了!”我说,“孩子不是都会这样吗?”朋友说她女儿从来不会说这种话,好像还没有这种意识。
这次谈话让我开始刻意留意孩子,哈,真是发现不少妞妞的财务特质呢!比如,数学练习题中,出现进货,存货,成本,利润,她都能理解的比较快,可能在做题之前,她就听我平时嘟嘟囔囔的说过这些怪怪的名词;比如说,去书店买书,除非看到特别喜欢的,她都会提议看看当当价格;平时聚会,她会提醒我把其他妈妈帮她买的票钱还给别人,说AA制特别好;再比如说,我说家里好多她小时候的衣服,送给某某吧,她会说“便宜点卖给她吧!”哈哈。
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我的职业习惯,日积月累的影响着孩子。很小的时候,出去买东西,我就喜欢网购;宁可买一个贵的好的,也不买一堆差的,说是效益最大化;在饭桌上,经常会以一个公司如何盈利,如何生产作为一个案例来给孩子讲生么样的工人是好工人,什么样的领导是个好领导;会给她一个存折,存压岁钱,然后全都交学费;会给她一个小本子,自己记流水账,记收支表,可以零零碎碎买小东西,也可以忍住买大礼物........
这些都影响着孩子,让她学会用经济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其实这就是财商教育。有记录才有消费的感觉,才有计划的意识,才有储蓄的意识,才有延迟满足的意识。一个人如果能理智的克制自己的欲望,晚一点吃那块棉花糖,她就知道会有更大的棉花糖等着她,这对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很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