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想写一些正儿八经的东西,就想写一些鸡飞狗跳鸡毛蒜皮的事。
在2月14号这一天,这是二月的某一天,今年的气氛有一些些微妙,少了往年由于商家营销所带来的虚假疯狂,那些喧闹的人群也都隐遁了。
今晚我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聆听者,聆听一个在感情中迷路人的焦虑、无助和无奈。
当我在一次次问询中追根溯源的时候也在回顾往昔中整理出一些思路:
既然是异地,见面的次数多不多?是男生找女生比较多,还是女生找男生比较多?
每次发生矛盾时,不是直接讨论问题,而是跳过问题,再以无条件的认错作为结尾收场。
用礼物和惊喜取代陪伴,在自我感动中主题情感的升华,这不是大萧条前的虚假繁荣吗?
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无话不聊,到后来只是单方面的男生找女生聊天你是只实不虚的单向道吗?
这些细节不能反映什么,但是不是也能反映什么?
当一个人太过卑微的时候,不仅会失去自我,而且讨厌失去自我的那个自己。
当然我非常能理解纯粹以结果为导向的感情注定要如履薄冰,生怕犯了一丝一毫的错。
但是人怎么可能不犯错呢?
在面对朋友的时候,会有所顾忌,男朋友可以有第一个第二个,有些朋友可以走一生,相对的来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我们也总是把最真实,最无所顾忌的一面留给了家人。
一段恋情两个人最终都会走向: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对自己和他人诚实;
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如实地看到自己的脆弱和“阴暗”;
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接纳一个一直在过程里并没那么理想和美好的自己;
愿意在多大程度上不评判所有自己还做不到的事情、最大程度上去理解自己而不是与自己为敌。
两个人势均力敌的前提是如何在悦己的基础上与把握与对方和解的度,坦诚是很必要的催化剂。
我理想中的状态是维持自尊也能毫无保留地信任对方,我可以接受你的无理取闹,但你也能偶尔拍拍我的肩膀说我理解你。
恋爱是不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一次次试探对方底线后,可能得寸进尺,也可能相敬如宾,但精神上的不对等就像在爬看不到尽头的云梯,我想象的终点就在那儿,但我大口喘着粗气,怎么爬也出摸不到那片云,太卑微了。
我看杨绛的《我们仨》的时候,打动我的往往也是那些藏在平淡生活里的小细节。
先生素来喜欢写作,常常着迷时和失了神一般,杨绛什么也不说,为了支持先生写作,从来不碰家务的她开始学习从零择菜,洗碗,默默地照顾先生的起居。
但是也经常出错,不擅长家务的她常忙的团团转,但看见先生安心写作的样子觉得甚是幸福。
钱老心疼太太,有一次悄悄尝试缝家里破洞的衣服,笨手笨脚地可爱,被杨绛及时制止。
后来两个人就达成了默契,不必言说,眼里的爱意和温柔都在琐碎的日子里谱成了诗,他们就是精神契合的精神伴侣呀。
相互尊重,彼此欣赏,保持相对的自由和尊重,没有居高临下,也没有一味讨好取悦,手拉手说好一天天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