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朱光潜先生曾经在他的书中写道: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则相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
朱先生谈论的是一种审美现象:距离产生美。
从东岸看西岸亦或是从西岸看东岸是指物理空间拉开的距离造成的美感,空间上的距离会过滤掉一些垃圾视觉信息,站在此岸看彼岸,美!
不仅是在欣赏大自然时,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要保持恰当的物理空间距离,特别是在欣赏油画和水彩画时,必须要拉开一定的空间距离才行,否则就是:远看一朵花,近看一块疤“,看到的全是线条、色块,很难看到其整体形象和艺术韵味。
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条小河,倘若是一个游客来此游走,无论东岸还是西岸一定会更加觉得美,这种美感在物理空间审美距离基础上还叠加上了心理审美距离。
宋代诗人游九功有一首诗:“烟翠松林碧玉湾,卷帘波影动清寒。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仔细看。”
这首诗说的是:住在山里的人,天天面对翠绿如烟的松林、澄碧如玉的水湾、临水而居的人家以及卷帘摇动的波光云影,往往浑然不觉其美;倒是初来乍到的游人如痴如醉地仔细欣赏,沉迷在如画的山光水色之中。
这里的山里人与游人在面对山光水色的物理观察空间距离上实际上是没有差别的,无非是成年累月的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已,游客因为不常见不常去感受,所以才会如痴如醉。
这是一种心理上拉开的此岸与彼岸,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们外出旅游度假往往觉得是觉得越远风景越好,就是这个理儿。
02
这种心理距离上的拉开的此岸与彼岸产生的美感还不只是指去陌生的地方观光旅游,更多的时候会体现在我们的人生境遇上。
比方说,现在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大,城里人往往会羡慕山里人,向往那种隐居的生活,微信文章里经常见到某个高管、某个小白领潇洒地辞了职过上了令人羡慕的隐居生活。可山里人往往也会羡慕城里人。
有一个女人,怀揣人大的高等学历,却安于淡泊,归隐于赣北某乡野。居于花红柳绿,卧睡树下泉溪。看白云苍狗,睹风云变幻。
这个画面美好吧,也是我们很多在城市里打拼的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班的生活吧。然而我要告诉你这个画面的背后的女人就是最近比较火的、很多人为之哀叹的一个新闻人物。
伍继红,人民大学档案学院94级学生,毕业前通过北京市的公务员考试,但面试不过关,未能正常就业。毕业后伍继红返回广东,打工并嫁人,但遇人不淑,几年即离婚。离婚后伍继红精神出现疾患,辗转流落前夫家乡江西修水乡下,再嫁他人。两度婚姻生养6个孩子,家庭陷入赤贫。
通过媒体的报导,可以看出她完全不喜欢她现在的状态,缺衣少食、家徒四壁,巴不得整个社会的力量把她拉回到城市生活中去。
当然,她的事件被挖出后,得到了人大校友、政府、社会人士的大力资助。也许经过这些人的资助和伍继红自己的努力,她在不久的将来会慢慢地融入城市生活,但终有一天她应该会发现城市的生活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会不会去怀念她原来虽不堪却单纯自然的乡下生活呢。
03
人这种心里上拉开的此岸与彼岸让人总是羡慕他人的人生境遇,其实也让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态度也有差别。
说白一点就是:现在很不好,过去那时候多美好啊,希望未来很美好。
这种此岸与彼岸,叠加了时间、空间、心理三个方面的距离。
很多80后在每年的儿童节时总是喜欢追忆小时候的做过的游戏、玩过的玩具、吃过的小零食、看过的连环画。总体的感觉好像是:那时做过的游戏比现在的网络游戏有意思,那时玩过的玩具要比现在的无人机高大上,那时吃的一毛钱的冰棍儿比现在几十块一个的哈根达斯冰淇淋要有味道得多,那时看过的连环画比现在的三维动画片还要丰富多彩。
其实这些都是对往日的此岸即是今日的彼岸的回望,因为它们已成彼岸,时光会帮你遮蔽掉那些不堪,你回望见的基本都是美好。
就比如这段时间到了高考季,很多年轻的学子将通过高考把自己从高中的此岸渡到理想大学的彼岸,在这些学子眼里,彼岸很美好!然而朋友圈还有很多人在回忆自己当年高考前日夜奋战的美好,他们当年的此岸现今已成彼岸,彼岸很美好!
04
对往日的此岸的回望所呈现的美好,还体现在人们对对待文化艺术的态度上。很多人非常喜欢听古典音乐,也有很多人装作喜欢古典音乐来标榜自己的高品位。
热播的《欢乐颂2》中有这样一段场景,古灵精怪的曲筱绡为讨好迎合超有文化超有内涵的男友赵启平,去陪他听古典音乐会并提前做了很多功课,在用手撑着眼皮听完音乐会后出来本来在赵启平面前想表现一下,却把乐团名称都搞错了反而被赵启平嘲笑了一番。
恰巧又在大厅碰到了同样来听音乐会的关关,关关和赵启平倒是很有共鸣,关关:“……我很喜欢古典音乐,平衡又规整,有种庄严的美感……”,赵启平:“没错,古典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平衡与和谐……”。
这些话让曲筱绡觉得自己真真切切的就是个草包 ,无地自容。
古典音乐难道真的都是庄严、平衡与规整吗?
我们最熟悉的贝多芬在他的那个时代恰恰是个我行我素的破坏者,就像在一个大师云集的班集体中,他应该就是那个最不守规矩的体育委员。
比如说,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一般来说协奏曲的套路是什么呢 一样的一开始上来一般都是乐队 先要唱一个引子 就相当于看电视剧我得有一个序幕 , 序幕完了之后主角才出场 ,所以一般都是一个乐队,一个引子三四分钟完了钢琴才出来 ,贝多芬他首次让钢琴先出来;就一个音 还没有乐队什么事 。哪里有什么庄严、平衡与规整?
贝多芬的音乐就是当时的流行乐,而且前卫的那种。
最近一个朋友和我聊到:现代的这些流行歌曲都唱得些什么啊,还是怀念十几年前周杰伦的那些歌曲,如《简单爱》、《东风破》、《双截棍》多经典啊。靠!十几年前,周杰伦也是个另类好不好,那时很多人都觉得他唱的哪里是歌,明明是在念经嘛!
1920年代 、 1930年代的上海 , 《天涯歌女》 、 夜来香》、《夜上海》等等等等 , 这些当时其实我们都说是上不得台面的夜总会的下九流的歌曲 可是到现在它也被我们传唱成为经典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音乐 甚至是古典音乐 。
可以想象一下最近传遍大江南北的《成都》在100多年后会不会成为经典甚至古典音乐呢;甚至包括《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这种让大家觉得脍炙人口却又评价为庸俗的流行歌曲。
现实中有那么一小撮 人想要跟别人说起来 , 我是听古典音乐的显得自己非常高大上 , 炒啊炒啊炒 ,于是就把古典音乐这个东西炒得非常所谓的高冷 ,拒常人于千里之外 , 因为他要拉开与其他的比方说我们听流行乐的人的优越感。
古典音乐的貌似高雅,实质上不过是一种对往日的此岸即今日的彼岸的回望,一种距离美而已。
当然,并不是说鄙视这种回望,恰恰我们应该珍视这种对过去美好的回望,因为并不是所有当时的流行音乐都能流传至今变成古典音乐,美好需要被记忆和传承;令人反感的是一小撮人把这种回望当成标榜自己的工具,并且还把距离继续拉伸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觉得难以逾越。
05
虽说回望往日的此岸很美,但我们的人生可不是简单的从东岸望西岸,再从西岸望东岸的循环回望,而是从此岸迈向彼岸后回望一下美好后,再去不断迈向新的彼岸。
我们既要回望过去的美好,也应该憧憬未来新的彼岸那种捉摸不定的美好,更应该去发现、享受、珍惜、保留当下所发生的美好,那样将来到达新的彼岸后回望现在的美好才会有迹可循。如此,无论你在未来的彼岸是什么境遇,隔岸观望的美好的记忆与体验才可能会伴随你一生。
近几年很多人都在倡导极简主义生活,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怎样才能提高你家里的生活质量?答案是,扔!扔!扔!
的确,房价那么贵,还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占据着空间,太不讲理了。
但我劝你,可不要真的都给扔了,一定要为你将来的回望有所保留,尤其是对于孩子的东西,他玩过的一些玩具、一些课本书籍、用过的一些器物都可以做一些适当保留,你的孩子将来长大后回望的他童年应该是美好而幸福的,他也会珍惜他那时的现在,憧憬他那时的美好未来。
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同样道理,我们需要去回望传经典的统历史文化艺术的美好并予以传承,也应憧憬未来科技和文化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应该珍视当下所发生的一切美好的文明,注意予以恰当的鼓励、保护与保留。
我相信到未来的那个时候,时光的距离会同样会遮蔽掉我们现在面对的高房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这些不堪。
但愿我们的后代回望他自己的童年时,回望我们现在的文明时,能少些遗憾多些美好!
提前祝贺一下那些即将迈向理想大学彼岸的学子们,但要记住,理想的大学彼岸终将变此岸,未来你们还需要持续地驶向一个接一个的人生新彼岸,愿你们能捕捉并享受到每一个此岸与彼岸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