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是一本书,和送你书的那个人无关。
意识将一本书和一个人连接在了一起,将两个独立的、在(普世价值观下的)物质世界中毫无关联的个体连接在一起。
你和一个人发生过链接后,在此链接存在时期的每一件事物,都同时与你和ta发生了链接,此种链接在你和那个人断开之后,有一些事物仍旧和你和ta链接在一起,于是你们的链接便不算真正地断开,你们仍然由某种事物链接在一起。
这种链接的发生,并不是物品的作用,也不是两个人的作用,而是普世价值观下称之为记忆的作用。
而记忆,究竟是什么呢?
所见所闻所行动的记录,意识运动的历史账本。
反推一下,如果消除记忆就能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连接断开了吗?从消除记忆的一方看来,好象是的。可以未消除记忆的一方,那种链接却持续存在着。所以这种链接便不是线性单向的,而是双向来回的。
要把一来一回都消除掉,那就得同时消除两个人的记忆。
那么记忆消失之后,那些所见所闻所想的历史是不是就不复存在了?可它们明明曾经发生过,然而没有人记得,那些东西就相当于消失了。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存在的意义在于,意识的留存,就是记忆。
那虚假的记忆呢?那些记错了的东西呢?他们存在于记忆中,然而却并没有真正地在(普世价值观下的)物质世界中发生过。那算是真正的存在吗?
如果是,那我们的世界就有由主观的意识构成的,我们每个人拥有的都不是同一个世界,而是活在一个又一个由自己主观意识构成的世界中,而他人和事物,仅仅只是外力投射到视网膜,再经过个人的意识描摹出来的影像而已。
如果不是,那我们每个人便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中,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实际存在的,是一模一样的。历史无法被记忆所篡改,记忆也无法判决历史的死活。
然而事实上,以上问题都不是正确答案,也都不是错误答案。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客观的大世界中,同时也有主观意识的小世界笼罩着我们每一个人。
就好比我们走在路上,周身被一个牢固而柔韧的圆球包裹着,我们会走近其他的人的圆球中,其他人也会走进我们的圆球中,我们的圆球有时候还交融到一起,又时候又会相互抵触,产生激烈的碰撞,从而无法靠近。我们的圆球也会因为交融或者碰撞而发生一些改变。我们透过自己的圆球观察和判断这个客观的大世界,圆球的膜就好像一层滤镜,给每个人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而客观的大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活在圆球中的人,永远都说不清楚。也没有人知道如何划拉开这个圆球,赤手空拳地暴露到客观大世界中去。
这个圆球就是你的眼耳口鼻大脑神经系统等一切感知系统。
回到那本书,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以及那本书在客观大世界中确实在某一个时期中链接到了一起,当客观大世界的链接断开之后,两个人主观小世界中的链接却还留存着。因为在客观大世界的链接中,两个人的圆球发生了一些改变。他们彼此将彼此圆球构成的一部分物质(暂且这么定义)留在了彼此的圆球组织上。客观大世界中,链接确实是断开了。但两个人的主观小世界却还因为这些相互留存的物质链接在一起。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记忆的留存。
一切问题成为了一个循环的怪圈。或许世上所有的问题,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