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看到陈大师在书中写道“《桃花源记》虽为寓意之文,但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垒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的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的武陵。桃花源居人所避之秦应为苻秦,而非赢秦。”
自学生时期被要求背诵《桃花源记》全文至今,从没疑惑过桃花源非武陵原,也去武陵旅游过,感受其十里画廊、桃花缤纷,还在心里赞道“真桃花源也,陶渊明果不我欺也”。现在第一次看到此新颖说法,不由得再找《桃花源记》全文细细研读一番。一番把玩之下,感觉字里行间还真有疑惑之处值得玩味。
一是,感觉渔人是先看到美丽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然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再看见山有小口,然后从口入,才见到真正的有人居住的“桃花源”,里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却没说再见到有桃花如何,说明真正的“桃花源”里也许并无种植桃花,桃花林只是它设在山前的迷障。
二是,渔人在桃花源内见到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后面又说他们“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就奇怪了,如果真的是避赢秦之乱至此,不知有汉,那此时已是东晋时期,其中隔着5、6百年了,感觉像两个平行的世界,同样发展着,连穿衣打扮请客吃饭还是一样的?按唯物主义无神论者的思维,这不大可能。说明陈寅恪大师所说为避苻秦之乱是真,因为时间间隔短,所以变化不大。而陶渊明写作时,故意偷换空间,将北方的地方说成遥远的南方的武陵,并故意将时间拉长,增加读者的神秘感,结合最后说的高尚隐士刘子骥去找,都没办法找到,也告诉世人,世上有这么个美妙地方,但你别想找到证实,免得你说我撒谎。
阅读至此,想起苏轼曾说“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