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8 星期五 多云
引言:每位妈妈都能够锻造一个有价值的人
读:
老师给的是知识、是理性、是系统,而妈妈给的是兴趣、是动力、是喜悦。妈妈,不是要成为家里的老师,而是成为一个启蒙孩子智力发育的朋友。
感:
定位要正确,这才是老师孩子之痛的问题所在!做到这个定位,老师孩子就和其他孩子一样,家里有的是妈妈式朋友了。
一、家里有一杆称
读:
“没有故意给你什么好的环境,也没有特别弄什么氛围,搞什么道具,只是顺着你做的事,碰巧抢到了就抢到了,没想到也就算了。”
悟:这就是无意识作用。一些孩子之所以优秀,你就去挖掘吧,其家庭中准有一位优秀的家长。有的在用科学理念进行育儿教育,但大部分还是这些无意识且恰巧顺应科学育儿规律的。
这就是孙教授所言的“无心插柳柳成荫”。而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的做法与想法,以及为此努力落实的方法大多是另外一句谚语的折射:有心栽花花不开。
读:
一切皆有原因。当一位好妈妈,有效的激发孩子形成数字概念,你完全可以做很多事情。
悟:关键是如何做到“无心”,让“无心”变得“有心”,让“有心”栽花花自开。
二、指尖上的数学
读:
具体掌握多少知识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的是激发了多少兴趣。如果单纯灌输大量的知识反而失去了求学、求知、读书的乐趣,那才是得不偿失的。
悟:
教育应该是追本求末还是追末求本,本末倒置,危害很大!
一直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实际中,又有多少家长放弃本而疯狂追末呢?
不要说社会现实,也无需谈高考压力,任何短视教育都是有害的!也都是不能给孩子养成对知识追求的渴望,让渴望驱动孩子一生的!
三、粗心到底是什么
读:
能够调动孩子求知的兴趣,才是妈妈最大的成功。成功并不是教会了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把孩子追求知识的原始动机培养出来,也可以让他发育出来,这是妈妈就退到了幕后,那个激发出来的兴趣会推动孩子自己向前走。
大人呢?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常常在孩子面前扮演我所不知的全能者,时间长了,孩子就真的觉得大人们都无所不知的,也就会养成了凡事都很大人的习惯,并最终把大人烦了而遭到粗暴的回绝。要知道多少好奇心就这样被随意地埋葬了,多少求知欲就这样被轻松的扼杀了多少探索世界的原生动力就这样被不轻易的消灭了。展示给孩子一些耐看卖小的东西,剩下的就靠激发出的兴趣驱动他们自己去发现。
通过孩子能够意识到的挫折入手,是妈妈激发孩子兴趣的好时机。
儿童心理学让我了解到,孩子的本性越淳朴,就越不喜欢重复性的动作。重复能够让这个动作更加熟练,但对急于认识新世界、新鲜事物的孩子来说就不太适用。
悟:
家长适当扮弱,给孩子探索空间和机会,是对助力孩子成长。把握好机会,适时切入,给孩子提供可行方法,这样的妈妈是智慧型妈妈。
四、默想是智力发展的敌人
读:
说出来的任何内容是对自我意识到超越,是建立在自我思维的水平之上的。就相当于为自己创造了双核的计算机处理器,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肯定能够超越单核的处理器。
感:
终于找到理论支撑了。这就是为什么要有交流,要说出来的道理。不懂就问,这应该是学习上的法宝!
读:
最重要的启发就是利用说话推动思考。能说出来的人有优先权,当然也一定能够写出来;而能够写出来的人却不一定能够说出来,通常也会丧失机会。
悟:
说出过程是何等重要。把大脑思考的过程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是思维的二次工作。
读:
不打压孩子提问的行为。说出解题的过程,说出听到故事时脑海里涌现的疑问,或者说出好奇的联想,这一点对我也白说就是本能,是环境造就的。是在一种环境下成长留在人身上的烙印。
悟:
无意也好,有意也罢,归根到底要为孩子造就“环境本能”。父母自己具备本能,无意识影响到孩子,这当然很好。不具备本能的父母,那就刻意的去改变,去创造这样的环境,虽然很困难,但是有必要。
读:
把自己的思考、思想说出来,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将对他探索任何事物都有帮助。数学也是一样,即使玩儿一样说出来说多了,也就形成了印象了,就融会贯通了,成为自己熟悉的事情,也就不再感到害怕了。
悟:原来“默想是智力发展的敌人”是这样一副光景啊!
五、应用题的关键难点
读: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老师没有时间来摆出教具,也没有意识培养孩子,自己去形成一个概念,而往往是先灌输给一个孩子肯定不懂的词汇,然后再给这个词汇许多解释和说明,看哪些孩子能自己悟出来,就代表他们懂了。但正常的儿童认知发展次序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如果孩子强迫自己记住老师要求的操作模式,而心里并不真正懂,再通过大量类似题目的训练,养成本能,日久天长,孩子的认知理解层面就与操作层面脱节了,失去了思考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而变成了机械操作的"机器"。
感:这就是孩子学数学,学应用题的难点所在。不真正懂得何以真正解题,也就无法达到前面一章所说的“说出解答过程”了。
尊重个体,虽然学校教育一直提倡,虽然学校老师也在一直践行,但是,面对几十学生的这个“庞大”的集体,尊重个体,就让老师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所以,家长一对一的尊重就显得那么多突出和重要了。
读:父母应该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你可以掌握正确的方法,那就是在生活中寻找大量的机会来讲解具体的数量,并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形成认识,并学会熟练应用,学会提炼,形成含量丰富的词汇。
悟:这是针对数学应用题中那些抽象的语言概念而谈到的家长对学生个体的教育问题。生活就是个大课堂,生活中的习得是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接受,最容易掌握的。
读:强调具象到抽象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强化抽象符号的高速计算,这样就能够培养出另外一种能力来。
你想让孩子具备哪种能力?两种能力是否可以同共同拥有?当然,完全可以。两个能力有次序的先后,也有教育过程中的侧重比例。
感:现在家长急功近利,大多都在追求“强化抽象符号的提高计算”,忽视了“强调具象到抽象的形成过程”。所以才有那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小学化”严重的幼儿园!
读:从孩子早期接受数学概念的能力来看,语言理解是最基础的一关,也是最初的难点。
悟:也就是说,孩子要想攻破数概念,首先要完成语言理解。可见,语言理解是所有学习的前提!
六、从手指开窍出大脑智慧
读:
衡量1岁孩子智力发育状况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孩子的大拇指与食指能否捏合拿起细小的物品,如果可以,大脑细胞发育的边界就在扩张。同样,对4-6岁孩子来说,手指头的活动,如清点、计数都能够激发灵活性,而不要教条,僵硬的按照老师的说的一切去模仿。
老师没有时间进行这样的教育,妈妈有!老师没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去取启发孩子,妈妈有!老师可能没有学过数学教育中的心理变化,妈妈看了这本书就学会了。老师也许缺乏方法,这本书就向妈妈们揭示了这些方法。
悟:
妈妈针对性、个性化辅导的就在于此!
读:
灵活多变,形式活泼,有动作有行为有参与,这些过程会在孩子的心里渐渐扎根,并萌发好奇、新奇、探求的动力。
感:
认同!也就是说孩子在探索中,被经验和实践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有实效!
读:
指尖上的数学有足够的空间引导孩子参与,并养成快乐的体验。所有的快乐来自于不同的计算方法,却都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这是神奇,是奥妙,是无穷的宝藏。妈妈给孩子指出通往宝藏的方向,孩子积极主动的去探索,一生也就充满了实践、探索、满足和快乐的活动。
感:
通过指尖去发现,探索出来的东西,是个体本身具有的,是能牢记于心,终身享用的。而且,经常这种思维方式,会逐渐形成思维模式,喜欢上探索并从中体验到成就的快乐。
读:
开启智力的敲需要孩子自己较长时间的参与琢磨和思索,如同徘徊在门前,突然想到一个方法,结果真的就把门打开了一个回合,增加了更多指尖上的玩法,等于就是增加了更多的活动系统,让孩子从活动中去悟去体验,并感受到一种规律的内核。
感:
就是这个意思!
七、发烧是多少度
读:
妈妈给我的不是学校老师教的那些知识,而是追求知识的动力,求知知识的乐趣,是追求知识的兴奋。
能够留在脑海中无法泯灭的是那探索数字之间运算的过程过程,这个过程让我熟悉的运算,了解了颠来倒去对结果的影响——加法前后次序没有影响,乘法也受不了次序的影响,减法和除法会因前后数字的不同而变化。
悟:
这就是探究的效能。探究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明显。这里就需要家长在孩子探究前对其兴趣的吸引,让孩子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那么,一切的“费时费力”也就变得那么无足轻重了,探索的效能就水到渠成地凸显了。
八、孩子懂了吗?妈妈怎么知道?
读:
做题并不能验证孩子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其唯一方式就是观察或者询问。
这是孩子头脑中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当孩子不清楚一件事情的目的或者不理解目的的时候,不太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目的的实施过程上。
悟:
观察和询问的重要。这个是妈妈要比老师更容易关注到的情况,因此,帮助孩子,要的就是这样高质量的引导的方式。
读:
用数字来解释数字,缺乏应用与现实的结合来理解数字。这样依赖孩子不是输在了起跑的时间上,而是输在了起跑的姿势上。重视起跑的时间不如重视起跑的姿势。
悟: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影响着一代家长,正因为这句话,多少家长“拔苗助长”式养育方式,让孩子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当今,这句话被广泛批判了。
如果说起跑有时间,那是百米赛跑,而孩子成长是马拉松,因此时间不是重要因素。
这里提到起跑姿势,不如说成跑步姿势。
比较认同家长育儿有起跑时间,而且越早越好,当然,这里所述的起跑姿势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呢!
读:
运用孩子生活中的事物作为与孩子交流的切入点,让孩子通过参与活动,逐渐建立起头脑中的数字概念、加法概念。
悟: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课程。这是多么重要的理念,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并进行实践,孩子离成功会越来越近!
读:
妈妈教的数学不是招数、技巧,也不是口诀、宝典,而是让心智开启的钥匙,让兴趣迸发的力量。大脑智力健康没有灵丹妙药,只有长期坚持正确的方法,才能日久天长,牢固而不动摇。
教育孩子的过程首先是自己有把握理解并能够用孩子的语言讲出来的过程。
悟:
家长对孩子是引导,是抛砖引玉,而绝非教会!这个引导和抛砖是启迪孩子,小步渐进地拨开学习数学的神秘面纱,从而有自信,有兴趣。
当然,家长作为成人,理解能力远在孩子之上,家长能引导孩子的,就是凭借这把子理解能力。
九、满分学生没有未来
读:
在测试的时候,孩子做错了题目,这个时候应该是老师发现并引导孩子认识错误的好时机。
错误是学习的最佳机会,把握这样的机会,才能够带领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理解的道路。一点一点的找到自己理解数学概念、运算方法、知识原理的独特方法。
悟:
与我所讲的错题价值论相符。我告诉孩子们,做完一份作业,最有价值的就是那些错题,它是你辛辛苦苦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精华,把它弄会了,你的付出才值得。
读:
错误多了,内心深处受到的打击也就越来越大,渐渐对数学就越来越没有兴趣了。
妈妈面对的是一个孩子,比老师要好多了,不用面对那么多学生,所以也就有足够的耐心关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正知道错在哪里。
悟:
孩子的自信心需要培养,家长就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帮手。
读: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分数从来都不是重要的考试,仅仅是为了了解孩子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是要进行比较,更不能把考高分当成人生的标准。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是学习与纠正脑海中得概念错误理解的最佳机会。
家长不要太在意孩子在小学时的考试成绩有上有下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孩子理解了什么,运用了什么。
悟: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不允许考试排名的真正原因吧。
对错题价值的把握,逐渐知道了做得快的题目容易粗心,做的慢的题目可能是理解问题,过程太长的题目总是把规则弄乱,这真的就是本回的最佳注解,就是在错误中的学到的数学。
悟:
在错题中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认知是最有价值的。
读:
妈妈最应该陪伴扮演的是陪伴的角色、好奇的角色、能够不断交流的角色,并在交流中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能够反思做过的题目。不要用厌恶的心情看待错题,要用拥抱的姿态来面对错误的答案。
悟:
受教了!尤其最后一句,需要很大勇气去面对的!
十、不会做的题,只有三种可能
面对孩子留空的题目,父母应该明确自己的位置,作业是孩子的,不要帮助孩子把题目做出来,应该由他自己去独立完成。辅助的意思不是帮助,辅助是以辅导孩子为主,自己为辅。
父母可以不断的与孩子交谈,讨论这个题目,但没有必要去做这个题目。
父母应该提供各种讨论内容,让孩子自行自述他们对题目越熟悉,大脑中的细胞活跃程度就越高,对智力发育就越有利。
悟:
终于弄清楚自己在辅导孩子过程中的角色位置了。孩子与父母在学习中是主导与引导的关系。
父母应该通过提问,让孩子重复地回答,并在孩子不理解的地方,用实力来演示。
读:
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家长倒是图省事儿了,但却剥夺了孩子获得快乐的机会,那是他自己独立发现答案的快乐,同时你还剥夺了他建立自信的机会。第三,如果你替他做了,让他心理上开始依赖你。
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孩子仍然能够学到正确的理解题目的方法和寻找线索的方法。这两项都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内容,前者是理解问题,后者是思考方法的建立。学习数学不仅能够学到规则、运算、概念,更加重要的是明白能够运用到所有领域的其实是理解一个事物的方法,以及正确的切入点。
悟:
家长做对了,孩子才优秀!这就是家长在不会做的题目中发现的方法正确后,给孩子学习数学的最大价值!
读:
孩子其实不是不会思考,而是不大习惯用数学的方法思考。父母想要弥补这些不足,就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开口讲出来,让他一点一点的在脑海中建立对题意的理解。
悟:
又是前面提到的“讲”出来,看来,这是学习数学法宝之一!
读:
发现孩子有完全不会的题目时,父母要明确帮助孩子的目标是什么。不是替孩子把题做出来,而是帮助他找到一条清晰的通路,理清楚题目的情况,弄明白题目希望他完成什么,或者鼓励他自己提出疑问。
悟:
切忌帮助孩子做出题目,而是根据孩子不会做出题目的三种情况进行分析后的正确引导。
到此为止,整本书读完,书中很多实际可操作的方法,确实是本家庭引导孩子学好数学的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