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中午,我去快客买东西。当时看到一位环卫大叔正坐在货架下休息,于是我转身问营业员要价格,她报给我的金额是四元。
正当我往收营台走时,她又补了句:“小美女,是六元五角!”我回头一看,店里也没其他顾客,心道:莫非这是在喊我?
其实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不是价格不对,毕竟这东西对我来说是急用,即使十块也会买。只是这称呼有点一言难尽,我孩子都读小学了,很不合适吧。
后来看到收营台上的掌上银行活动,满十减五,就再买了一盒牛奶,凑足十元,也不算亏。
说起来,父母们总希望自己家的孩子礼貌又懂事。每每碰到熟人,都希望孩子能主动打招呼。
那些乖巧的孩子,在父母的要求下,“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喊得熟络。但他们的内心不一定真心诚意,这一次次被胁迫的称呼还可能令他们心生反感。
等他们渐渐长大,内向的孩子开始变得有想法且害羞起来,她们不再跟小时候那样乖乖喊人,每次碰到熟人长辈可能会选择匆匆溜走。
小辈们的心思如此,那些被打招呼的“长辈们”,可能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还记得自己高中时,某一天从外婆家回来的路上,碰到了一个小朋友。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我早已忘记,但是孩子妈妈让孩子喊我的那一声“阿姨”,却让我记忆深刻。
从小到大,我都是家里的大姐姐,在妈妈那边,我排行老大;在爸爸那边,我又排行老二,后面一群表弟表妹,堂弟堂妹。听惯了小朋友们称呼我为姐姐,突然有天,有人喊我阿姨,还真是有点接受不来。
小朋友的这一声“阿姨”,瞬间让我觉得自己一下老了很多,辈分一下就上去了。但回头一想,有着十多岁的年龄差,我是可以做阿姨了,好像也没错,的确很无奈。
再看看公司里的年轻姑娘,要是哪天谁家带了孩子过来,必定要让人喊她们姐姐,拒绝接受阿姨这个称呼。看来大家的想法还真是出奇的一致。
其实合适的称呼,能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
职场新人们,一声某某姐、某某哥、某某老师,在体现了她们的礼貌和谦逊的同时,也增加了亲近感。一个嘴巴勤快的人,总能获得更多人的帮助。
但有时,却不一定如此。
有个同行客户,他们公司的电话联络人员Y,每次都喊我姐。听着声音也不是特年轻,我想也许人家本身就拥有成熟感的音质吧。
后来他们公司的负责人有天跟我说起,Y的年纪本就比我大,每次听Y喊我姐,她就觉得点别扭,原来如此。
也许是当时Y刚入行,很多规则并不懂,所以才会有如此做低伏小之举,这也许是职场大龄新人的尴尬吧。但从那之后,每次听到Y喊我姐,又不肯改口的样子,我的内心还是很微妙的。
现如今,随着网络词的流行,非正式场合让我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称呼,小姐姐、小哥哥与美女、帅哥齐飞,也算是当下的特有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