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是问你打算考研吗,而不是say hello。”
这句话是我的室友说的。莫名真实。
记得大三刚开学的一堂课上,一位老师表达了这样的意思:眼前的这群学生应该是老生,脸庞上没有稚气。
夏末到初秋,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周围气氛与过往的不同。
不过一个夏天的时间罢了,怎么好像对周围的人生疏了些。倒不是说关系疏远,而是,一颗树苗在一夜之间长成了参天大树,你需要时间适应。
一面惊喜于这样的变化,一面又觉得有那么一点儿不真实。我开始相信,时间是有分量的。它虽稳步前行,但身处其中的人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忘了它的存在,直到它宣告自己抵达了重要的一个站点。
大三就是公路上显眼的一个站点,自带红绿灯效果。
目测“三”是“一”和“二”的叠加,但它的实际体重却比“一”和“二”加起来要重得多。
18岁好像没真正走向成年,上大学似乎也不是成年的起点,倒是到了大三,一个再饱的孩子也会试着张嘴要饭吃。
如果说,大学的前两年大多数人都在嬉戏,玩着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这样的游戏,那么大三,更多人开始投身像下棋这样的益智类游戏了。
嬉戏类的游戏注重体验,益智类的游戏注重ending。
下棋可不能随心来,走错一步说不定就会影响ending了。不会每一步都想着怎么赢,但每一步都会小心翼翼。
我发现,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更有静气了。不再嚷嚷着要做什么,而是选择着手去做些什么。开始仔细地思考未来思考自己适合什么,开始权衡兴趣与工作,开始为自己的下一步路攒钱攒本事……
昨天去一个传媒公司签合同,接待我的是一个刚刚毕业两年的女孩。在时间不长的接触中,我大概感受了一下普通上班族的无奈:朝九晚六,月薪的一半给了房租,女孩子嘛,剩下的薪资只够支撑自己偶尔“买买买”的欲望。
我顺带着设想了一下自己的将来,或许也会这样,或许好一点点……在稍大点的城市待过,真的很难再适应小城了……但显然,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总是要一些。
签完合同,我走在滨江区的路上,这个号称住了杭州大部分网红的地方。而杭州又是全国网红的聚集地。高楼林立,似乎个人真的挺渺小的……突然有那么一刻,内心的感受是:能普通地生活好像也不容易呀,也要用力啊。
一个很聊得来的同学,在凌晨,给我的公众号后台发了一条消息:考研决心进化为70%。几个月前,她还说要直接就业呢。
半个月前,和她在操场漫步的时候,我劝她考……突然挺欣慰的。好像不该对任何人的未来指指点点,但真正交心的人,总是不自觉操心些,愿意说出真实的想法,哪怕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建议。
我也在审视自己进入大三的变化,在断舍离上做得比较好。丢了很多占空间而无实用的东西,借此提醒自己少冲动消费,也真心希望在各方面都能简单点。
桌面上的东西少了,会更专注学习的,相信我。
不再对任何事都跃跃欲试,只把时间和精力留给值得的事。
短期内不再对爱情有任何期待……儿女情长,太影响我行走江湖了。当然还是会为甜甜的爱情感动,时不时被酸到,但想想,酸来酸去也扯平了。
越来越能独当一面,好多事一个人做就可以了,也不再刻意寻求伙伴陪同着做什么。网络上流行一张十级孤独表,按照那个表格,我大概可以达到九级孤独了。
我一个人看电影看话剧逛博物馆逛动物园,一个人搬过寝室,还勉强算是一个人玩遍了游乐园所有刺激的惊险的项目。
8月底,有一次家庭的游乐园出行。因为我妈比较胆小,玩了一两个不那么刺激的项目之后,他们全都去看表演了。无论他们怎么劝,我也固执地要玩刺激项目(其实是因为那个游乐园的表演我两年前就看过了)。
怎么说,一个人坐跳楼机、大摆锤、海盗船……真的有那么点奇怪。坐摩天轮,同一个空间里的人居然是外地的游客……
这些算不上孤勇的“孤独”,好像也在无形之中推动着我成长为大人。
是的,我越来越像大人了。
或者,比我经历更丰富的一些同龄人,已经是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