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相廉希宪:“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
一,少年英雄
廉希宪出世那日,恰逢父亲接到担任燕南诸路廉访使的诏令。他的父亲布鲁海牙是少数民族畏兀儿人,接到诏令时喜出望外道:“古人曾以官为姓,这是天意让‘廉’成为我家的新姓!”于是将子孙改为汉姓“廉”。
小廉从小身材魁伟,言行举止异于普通儿童。他9岁时,四个胆大包天的家奴盗窃了府中几匹马外逃,被抓获后,依法当死。小廉流着泪为他们说情,使得父亲宽恕了他们。家奴们被他的仁慈心肠感动,从此改邪归正;而另外两个家奴则见识到小廉刚直的另一面:他们喝醉酒后,竟然对小廉“出恶言”。小廉冷笑道:“这分明是欺负我年幼,拿他们没办法!”于是令人将他俩扭送执法部门,按照律条施以杖刑。他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胆识,使众人惊叹不已。
19岁时,廉希宪被忽必烈选拔到王府侍奉,深受忽必烈宠爱。他在闲暇之余,总是手不释卷读经史。一次,他正读《孟子》,忽闻忽必烈召唤,匆忙中把书揣入怀中入见。忽必烈问他看什么书,“又问《孟子》大义”。廉希宪答:“孟夫子讲的的性善、义利、仁暴等。”世祖夸他有学问,称他“廉孟子”。廉希宪箭法精准,曾在忽必烈面前力挽劲弓,三发三中。“众惊服曰:‘真文武材也。’” 廉希宪由此一举成名。
忽必烈被派往河南关右一带几年后,遭到政敌诬陷,说王府的人员大多飞扬跋扈、违法乱纪。元宪宗派亲信阿蓝答儿和刘太平去核实。这两人任用酷吏,抓了几个王府的人严刑逼供,逼迫他们相互检举揭发。廉希宪挺身而出:“我是宣抚司总管,所有事情都是由我决定的!如果我犯罪,我一人承担,与我的有罪僚属没有任何关系!”最终,朝廷调查结论是:没有一个获罪者。
后来,忽必烈以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为封地,任命廉希宪担任京兆宣抚使。京兆境内羌戎杂居,境外分布着诸王族的封地,号称难治之地。廉希宪到任后,访贫问苦,对症下药铲除高利贷,抑强扶弱。有个民妻与算命先生勾结,用巫术诅咒丈夫。事情败露后,廉希宪依法判处他们死刑,立即执行。幕僚们一起为算命先生求情,说此地正值大旱,需要算命先生祈祷降雨。廉希宪不为所动,下令行刑,结果当天晚上就大雨倾盆。
空闲时,他虚心向名儒许衡和姚枢等人请教治世之道。他向忽必烈郑重举荐许衡主管京兆学校,建议忽必烈以教育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并打破“为士者不隶籍(读书人无户籍)”的规矩,为儒士另立户籍,这些建议都获得批准。
1259年,忽必烈渡江攻取鄂州。廉希宪担心他大开杀戒,于是率百余名儒生风尘仆仆赶到鄂州,在军门外拜伏,呈请忽必烈渡江后“凡军中所俘士人,由官府出钱赎身,遣归原籍,以表示殿下广施恩典”。后来,廉希宪自掏腰包,使五百多名南方儒士得以恢复自由。
南征途中,廉希宪得知元宪宗驾崩,力劝忽必烈立即还朝继承皇位,以安天下。他详细分析形势:“刘太平等人在关左,浑都海在六盘。刘太平天性阴险狡诈,虽然一向敬畏陛下的英明神武,但倘若他倚仗关中地势,与诸将勾结,那就难以制服了。请陛下派特使前去关中打探人心向背。”他不但出谋划策,还亲自去说服其他亲王拥立忽必烈。忽必烈言听计从,在与弟弟阿蓝答儿的皇位争夺战中抢得先机,于1260年即位,史称元世祖。此时,廉希宪年仅29岁。
二,川陕平叛
为给元世祖扫除障碍,廉希宪频频出招:劝元世祖释放被前朝扣押的高丽王子,派遣特使与南宋议和,诏令南伐诸军回师。元世祖完全同意。有个亲王故意拿架子,刁难元世祖的特使,不肯进京觐见元世祖。廉希宪以身犯险,只身拜访亲王,成功说服他觐见元世祖。元世祖得知详情后,大惊:“此大事,卿何轻率如此?”廉希宪淡定答:“《论语》说‘时然后言(审时度势后再说话)’。臣说服亲王,只是正当其时罢了!”
奉诏出使关中的特使回京后,奏报刘太平等人确有反叛朝廷的事实,情况与廉希宪当初的分析完全吻合。元世祖于是将汉地划分为十道,把京兆和四川合为一道,任命廉希宪担任宣抚使。刘太平等人闻讯,急忙赶至京兆图谋举兵。三日后,廉希宪也赶到京兆,宣布圣上旨意,并遣使安抚六盘浑都海。浑都海杀了朝廷使者反叛,派人四处联络同党,约刘太平等人同时举事。
廉希宪闻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他派人全力搜捕搜捕刘太平等人及其党羽,又派人诛杀企图与叛军里应外合的官员。稳定了京兆形势后,廉希宪派大将进伐六盘。大将以没有接到诏书为借口,不愿出兵。廉希宪马上解下自己佩戴的虎符银印转送给大将,让他放开手脚去干,同时拨付专款制作军装,还给他一万五千两银子用以论功行赏,大将“感激,遂行。”
平叛大军出发后,京兆兵力空虚。廉希宪令蒙古官八春统帅所有留守士兵虚张声势,以威吓六盘叛军。为杜绝后患,廉希宪先下手为强,下令在狱中绞死刘太平等叛臣。接到元世祖赦免叛臣的诏书后,廉希宪上书检讨自己先斩后奏、擅调诸军及平叛等过错。元世祖非但没怪罪,反而夸他善于随机应变,处置得当,并赐他金虎符节制诸军,指示他全权处理平叛事宜。
八春捕获响应浑都海的叛将及其党羽五十余人,将两员叛将送京兆,请求处斩。“二人自分必死”,廉希宪却认为人心未稳,反复无常,叛军若见长官被杀,一定会别生二心,于是赦免二人,勉励他们为国效力。叛军心悦诚服,人人感激,数千精锐骑兵自愿归顺八春部。
浑都海得知京兆早有防御,便西渡黄河与阿蓝答儿率领的叛军会合,合力攻打关中。关中顿时情势危急,“人心危惧,事不可测”。朝廷意志动摇,打算放弃两川退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廉希宪一面极力谏阻,一面指挥部队全力抗击,最终众志成城在西凉大败叛军,活捉叛军首领浑都海和阿蓝答儿,押往京兆斩首示众。元世祖闻讯大加褒奖:“希宪真男子也!”
平叛后,四川降民躲藏进深山老林。军士们为邀功,时常结队进山俘掠百姓。廉希宪发现后明令禁止,“由是四川遂安,降者益众。”他采取一系列稳定民心和恢复生产的措施,使四川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凭借平叛功劳,年仅30岁的廉希宪晋升为平章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三,恪尽职守
1262年,山东军阀李璮反叛,时任平章政事的王文统被朝廷定性为李璮同谋而被处死。有个素来嫉恨廉希宪的小人趁机利用此事向元世祖进谗言:“王文统原先是李璮的幕僚,而他正是被廉希宪大力举荐给皇上的。廉希宪在关中深得民心,万岁不可不防!”元世祖先是不信,后禁不住群小诬陷,便把廉希宪挂起来,派人到关中查证。查无实据后,元世祖才让他官复原职,并“慰谕良久”。
一天半夜,元世祖召他入禁宫叙旧,有意无意把话题引向王文统。廉希宪如实回答:“臣当年随陛下攻打鄂州时,南宋贾似道在一夜之间就在城门四周围上坚实的木栅栏。陛下当时回头问臣子们‘从何处可以找到贾似道这样的人才来为我所用?’有人进言‘山东王文统,才智士也,今为李璮幕僚。’于是陛下令我把王文统从李璮那里挖来加以重用。在此之前,臣根本不认识王文统。”元世祖对此记忆犹新,“意始释”,终于放手使用廉希宪。
成功打消元世祖猜忌并获得更大支持后,廉希宪在中书省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他整顿纲纪,裁减冗官,兴利除害,建立官吏考核升降等制度,建议朝廷废除原蒙古功臣子孙视部下和地方官吏为奴仆的旧习俗,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奸臣阿合马总管全国财赋,他的党羽因为利益分配问题狗咬狗闹得不可开交。元世祖命令中书省严查,廉希宪在“众畏其权,莫敢问”情况下挺身而出,把事件调查得水落石出,上报元世祖。元世祖诏令杖责阿合马,把他总揽的政务分归有关部门处理,同时点赞廉希宪是辅国贤臣。
一次,有个宦官到朝堂传旨后,自作主张命令大臣们按照他的要求行事。廉希宪敏锐意识到,这已经开创了本朝宦官干预朝政的先河,必须防微杜渐,于是启奏元世祖,杀鸡儆猴,杖责宦官。从此,宦官再也无人敢于干预朝政。
四,屡逆龙鳞
丞相史天泽遭人弹劾“亲党布列中外,威权日盛”,元世祖盛怒之下,诏令将史天泽撤职法办。廉希宪劝阻道:“陛下是最了解史天泽的人,您知人善任,才任命他担任宰相。他带兵理政,成绩卓著。现在有小人编排他的不是,陛下是否应该详加调查再作定论?否则,如果哪天有人弹劾臣,臣也一定会被陛下怀疑吧?臣等忠心耿耿在朝为官辅助陛下,陛下还如此猜疑,让臣等如何自保?陛下既然要罢免史天泽,也就该同时罢免臣!”元世祖一言不发,很久才答:“卿且退,朕思之!”第二天,元世祖终于想明白,“召谕希宪,事遂解。”
四川元帅钦察被人诬告谋反,元世祖脑子一热,诏令中书省即刻派特使诛杀钦察。廉希宪压下诏令,第二天上朝劝谏:“钦察是大帅,陛下如果仅因为小人告发就要杀他,必然导致四川百姓必定人心惊惶。臣建议把钦察押到京城,与告发者当庭对质。”元世祖接受建议,让钦察与告发者对质,“事竟无实,钦察得免。”
有几个游方道士游说元世祖,忽悠他可以炼制长生不老丹药。元世祖大喜,诏令中书省拨付炼丹专款。廉希宪面谏元世祖,以秦始皇和汉武帝炼丹无效的先例,成功说服元世祖放弃这个荒唐做法。
元世祖尊崇佛教,在举行奉赠国师礼后,令廉希宪受戒。廉希宪辞谢:“臣受孔子戒矣!”元世祖问:“孔子亦有戒乎?”廉希宪答:“‘为臣当忠,为子当’,这就是孔子的戒律。”元世祖无奈,一笑了之。
廉希宪每次向元世祖奏议国事时,总是情绪激动,言词激烈。元世祖很是不解:“您当初在王府侍奉朕时,很多事情对朕都很宽容。现在您是天子之臣,怎么反倒强势起来了?”廉希宪坦然答:“王府事轻,天下事重!臣若无原则附和陛下,怕的是天下百姓因我而受害啊!”
五,北镇南抚
屡逆龙鳞的廉希宪终因一件小事被元世祖罢相,回家以读书自娱。一次,他因生病需要沙糖做药引子。当时,沙糖是稀罕物,家人四处求购不得。奸臣阿合马闻讯,派人送来沙糖,想趁机拉拢廉希宪。廉希宪拒之门外:“就算沙糖能救我的命,我也绝不会要奸人的沙糖!”
元世祖听说后,马上派人送去沙糖。他当初罢免廉希宪,无非是想杀杀廉希宪的锐气,搬回点儿面子,内心深处依然器重廉希宪。所以,当重臣奏请让廉希宪出任河西行省平章政事时,元世祖不同意:“河西有好几个亲王的封地,廉希宪执法严明,连朕的心意都不肯屈从,怎么可能听从诸王之命?”不久,元世祖接到奏报,镇守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的亲王头辇哥经常骚扰百姓,民怨极大,于是“诏起希宪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以钳制头辇哥等亲王。他推心置腹告诉廉希宪:“辽阳北京一带的亲王和驸马们都深知您的为人,所以朕让您去就任,希望您能好好体味出朕的心意!”
廉希宪深知皇上心意,所以下车伊始就宣布取消以往“亲王的使者传达亲王命令时,官员们必须站立聆听”的旧特权,树立了皇权第一的绝对权威;有个自称驸马的西域富人,倚仗头辇哥权势,诬陷一个百姓祖上欠了他的高利贷,天天催逼。百姓告到行省,驸马跑到行省大闹公堂。廉希宪不畏权势,将他拿下。头辇哥闻讯,急忙来替他求情。廉希宪不为所动,将案件上报朝廷。元世祖为让廉希宪放开手脚治理当地,把头辇哥召回京城,让“希宪独行省事。”
一天,长公主和驸马入朝前,带领随从在北京地界纵马狩猎。由于收获颇丰,他们擅自征发百姓牛车装载猎物,征发费高达一万五千贯。公主指示,把这笔费用记到北京行省账面上。廉希宪尽地主之谊,设宴款待公主一行人。席间,公主的随从们因为吃惯了嘴,公开抱怨伙食太差。廉希宪冷冷地说:“我是天子的宰相,不是你们的厨师!”驸马大怒,拍桌站起。廉希宪指着驸马怒斥:“驸马参与狩猎,本身就违反国家制度!你还敢不付征发费,我已经派人飞马启奏皇上了!”驸马吓坏了,急忙请出公主。公主出来敬酒打圆场:“手下人扰民,我真的不知实情。征发费我一定一分不少发给百姓。请您千万别派使者入朝。”此事传出后,辽阳和北京地界上的权贵,没有人再敢放肆。
1272年,元军攻取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急需朝中重臣治理。廉希宪被元世祖紧急召见,派他去治理江陵,并授予他任免三品以下官职的特权。
廉希宪抱病赴任,下车伊始就“通商贩,兴利除害,兵民安堵。”同时下令:如有人杀害被俘的南宋军民,以杀平民论罪;俘虏患病而被抛弃者,允许别人收养,病愈后原主人不能再据为己有;凡买卖妻室儿女者,判重罪,官府没收所卖之钱。他还命令决开江陵护城河放水,得到数万亩良田,分给贫民耕种。为了赈灾,他打开沙市粮仓,用二十万斛粟米赈济公安县饥民。继而大兴学校,选任教官,购置经书,亲自到课堂勉励诸生努力学习。
被他留用的20多名有真才实学的南宋政府官员为了感谢他,送他珍宝玩物。廉希宪一概不收,告诫他们:“你们是宋朝故官,应该感念我朝圣恩,尽力报效朝廷。你们送我这些东西,我取之不义。如果这些东西是官物,我如收受如同盗窃。如果是你们是从百姓身上巧取豪夺来的,那就是犯罪!”
廉希宪在荆南的政绩传遍四方,“西南溪洞及思、播田杨二氏,重庆制置使赵定应,俱越境请降。”元世祖得知后,感叹道:“以前除了用兵才能得到的土地,现在他能令数千百里外的人越境纳土,治理能力可想而知了!”江陵人歌颂道:“皇帝派廉相出镇荆南,我们当地人不仅是人蒙受德化,连昆虫草木都得其恩惠。”两年后,他因病久治不愈,被召还京都,“江陵民号泣遮道留之,相与画像建祠。”廉希宪两袖清风回到京城,“帝知其贫,特赐白金五千两、钞万贯。 ”六,心系苍生
虽然病卧家中,廉希宪依然心系天下。元世祖诏征名医为他治病,廉希宪病情得以缓解,终于能扶杖起身。元世祖见状大喜道:“您是找到好医生,所以身体开始痊愈了!”廉希宪却意味深长回答:“好医生用良药为臣治病,如果臣能自己小心谨慎,自然就会痊愈;但如果臣自己懈怠不堪,那么即使医生医术再高也无济于事啊!”元世祖当然明白他这是借机谏劝,被他的忠诚深深打动。
廉希宪听说京城某地失火,“延烧民居”,就未雨绸缪,告诉前来探视的同事田忠良提防有人别有用心建议皇上迁都。果然,有人上奏建议迁都,遭到田忠良等人的强烈反对。元世祖问田忠良为什么态度如此坚决,“忠良以希宪语对。”元世祖感叹:“廉希宪病成这样,还在为此操心啊!”于是停止了迁都讨论。
当时朝廷商议成立门下省(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长官为侍中,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元世祖点名:“侍中非希宪不可!”可惜,由于奸臣阿合马从中作梗,此任命最终沦为一纸空文。
廉希宪病情稍有好转,元世祖就迫不及待让他掌管中书省。一天下班后,廉希宪在家中读书,有个南宋降将死乞白赖求见。廉希宪接见他后,始终一言不发。降将自讨没趣,只好告退。廉希宪才开口道:“这是我的私宅,您要有什么公事,应该明天到办公地方求见我!”降将羞惭得无地自容。几天后,一群原南宋太学生携带自己的诗词登门求见。“希宪肃容入,执礼甚恭。”事后,目睹两次接待的弟弟问他,为什么同是对待南宋人,会有这样大的区别。廉希宪说:“我是国家大臣,言谈举止关系天下轻重。降将是个叛臣,所有我要折辱他,让他明白君臣之义;至于这些寒士,他们都是师法孔子的书生。如果我对他们不以礼相待,那么,儒术将斯文扫地了!”
由于病情日益加重,廉希宪只能在家静养。皇太子派特使探望,同时虚心求教为政之道。廉希宪说:“皇帝治国,最重要的是用人得当。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臣现今病势加剧,朝不保夕。但是,臣最担心的是当前大奸专政、小人附和、误国害民,这才是国之大病!希望殿下力劝皇上屏除奸臣,否则国病日重,将无可救药。”
临终前,廉希宪给儿子留下震耳发聩的遗训:“大丈夫处世,必须见义勇为,不要考虑利害祸福,更不可自暴自弃!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过来的,也希望你们按照我的话尽力而为!”
廉希宪去世时,年仅五十岁。纵观其一生,出将入相,除暴安良,体恤百姓,忠于职守。他本性刚正不阿,生活清贫廉洁,一心为国,从不考虑个人荣辱得失,最终成为时代和后世的楷模。丞相伯颜心悦诚服地赞美:“廉公,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