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元朝帝国的设计师,为元朝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1274年,刘秉忠在上都端坐而逝。元世祖说:秉忠仕政三十余年……给他哀悼,给他最高的名誉。刘秉忠与海云禅师在中国历史上立了大功。
1251年,刚刚即蒙古大汗位的蒙哥,下达重要任命:让忽必烈总领漠南事务,把中原地区的“经营权”交给了忽必烈。
忽必烈的幕府里有蒙古人、西域人,汉人,但可以说是汉人构成了他幕府班底的骨干。其中,对他的影响最大的是一对师徒,就是海云大师跟他的弟子子聪。
海云是金朝禅宗领袖,金宣宗赐号“通玄广惠大师”。成吉思汗以礼相待,重新赐号“寂照英悟大师”,请海云掌管天下佛教,而海云大师的弟子子聪,就是后来的元朝开国功臣刘秉忠。
刘秉忠(公元1216-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祖籍瑞州。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十七岁进入邢台节度府做了令史。皈依佛门后,博学多才的子聪很快崭露头角,被海云大师召至门下做了弟子。
1242年,尚在前敌的忽必烈汗,邀请海云大师到他的漠北王府,海云便带着爱徒子聪一起拜见了忽必烈。忽必烈向海云请问佛法及安天下之法。
忽必烈汗问,“三教何谓尊,何法最盛”?
海云禅师说,“诸胜之中,吾佛最胜,诸法之中,禅法最真,居人之中,禅僧最高。”
忽必烈问:“佛法里有没有安天下的办法呢?”
海云答:“应该在天下大贤硕儒中求问古今治乱兴亡之理。”
交谈中,忽必烈发现海云的弟子子聪是难得的人才,希望子聪能留在身边。从此,子聪和尚成为忽必烈幕府里的灵魂般的关键性人物。
刘秉忠聪慧过人,学识博广,对天文地理,遁甲之术烂熟于心。忽必烈大为赏识,留之幕府,“情好日密,话必夜阑,如鱼得水,如虎在山。”忽必烈欣然命令刘秉忠还俗,不用原名“侃”(字仲晦),赐名“秉忠”。
刘秉忠为元初重臣,参与大元之初创,并成为元朝帝国的总设计师,在蒙元初期政坛,在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元世祖即位,拜为光禄大夫、太保,领导中书省政事。辅佐元世祖忽必烈“开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使蒙元政权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广,实力最强盛的国家。使中华文明在蒙古人统治的蒙元时期得以传承,也得到高度发展和繁荣。
刘秉忠是元朝首都元大都的规划设计者,如,规划设计北京城,确定北京城中轴线;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在元大都的选址定位上,他“辨方位,得省基,在今凤池坊之北,以城制地,分纪于紫微垣之次。”据专家考证,元大都的中轴线与元上都的城门中线重合在一条线上,两地相距近八百公里,要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很难达到,显示了刘秉忠高超的堪舆学造诣。刘秉忠诸多成就,如,中央行政、军事、检察三权分立,地方省一级建制之首创;因材施教,因材施用的育才用人之道等对今天仍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刘秉忠至和林后上书数千百言,元世祖对其甚为赞赏,均加采纳。刘秉忠建言:“邢州户口原有万余,自兴兵以来都不满数百,若派真定的张耕、洺水的刘肃这样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复旧日盛况。”于是朝廷派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副使。不久流民复业,升邢州为顺德府。
元宪宗三年至四年(公元1253年-公元1254年)和元宪宗九年(公元1259年),刘秉忠随元世祖两次征伐大理和伐宋,以爱民之德力谏忽必烈神武不杀。1254年,刘秉忠等人曾冒死进谏:“杀使拒命者,其国王耳,非其民之罪,(拟)特免杀掠。”1259年秋刘秉忠多次劝谏忽必烈“王者之师,有征无战”,“不可滥杀”。蒙军所获俘虏,全部释放。使占领地区的百姓免遭涂炭,致使活下来的老百姓不可胜数,这些地区原有的文明也得以保护。
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后,向刘秉忠询问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刘秉忠提出“采祖宗旧典,参历代古制”的建议,忽必烈采纳了其建议,下诏建元纪年,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隐士都被录用。协助忽必烈参照中原传统王朝的治理模式,制就一代成宪。(刘秉忠作为一代帝国的设计师,其理路与荀子“王道大一统设计师”一脉相关联。限于篇幅不再展开,但也相互回应,自在其中矣。)刘秉忠虽居于皇帝左右,但仍着旧服,当时人称他为“聪书记”。
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刘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参与军国大事,有劳有功。今陛下即位,万象更新,而刘秉忠仍着旧装,我等于心不安。应正其衣冠,给以厚爵。”元世祖采纳,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至太保,参与领导中书省政事,并诏令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为刘秉忠的妻子,赐奉先坊作为刘秉忠府第。
刘秉忠受命之后,但一以贯之的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服务国家与社会的精神。兢兢业业,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尽心尽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皇帝敬重。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刘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刘秉忠订立朝仪,制定官制,朝见皇帝礼节、百官的服饰及俸禄等。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刘秉忠又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此即元王朝命名的由来。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
刘秉忠终其一生为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发展繁盛做出突出贡献。刘秉忠长期辅佐忽必烈,推行安邦治国之道,位极人臣,但“以佛治心”,“斋居蔬食”,淡泊名利。其淡泊名利、普济众生是对“以出世法易为住世法门,法谛世谛,易地皆然”的解悟,是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禅宗思想的实践。徐世隆《祭文》云:“岩岩刘公,首出襄国。学际天人,道冠儒释。初冠章甫,潜心孔氏。又学保真,复参临济。其藏无尽,其境无涯。凿开三室,混为一家。”
刘秉忠还是一位具有禅学修养的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元初时期,他的创作可谓“元初北方诗坛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在北方诗坛上是令人注目,极具号召力的,他的文学成就,为恢复和保存汉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刘秉忠《山居晓起》:“禅客生涯贵寂寥,幸居山寺远尘嚣。情难断处千年在,心肯闲来万事消。新月看残还旧月,今朝过了任明朝。”还有《禅颂》十首,如“镜中影像原非我,石上精神却是谁;落尽桃花春不管,枝头青子自累累。”真切自然,无丝毫造作,充溢着一种禅者在彻悟人生的心灵境界。
阎复《藏春集序》:“当云霾草昧之世,天开地辟,赞成文明之治……至于裁云镂月之章,阳春白雪之曲,在公乃为余事。”,对于他“皆为余事”。
姚广孝北平后先后两次去刘秉忠墓塔拜谒,赞叹其功业:“良骥色同群,至人迹混俗;知己苟不遇,终身不怨……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大计业已成,勋名照简牍。”
刘秉忠居功不自傲,正直无私,积极荐贤。他举荐和提拔了许多饱学之士,有的成为一代名臣。刘秉忠官阶之高,依然廉而自律,吃粗茶淡饭,过着简朴的生活,这正是禅的风范。忽必烈知他生活简朴,赏赐他白金千两,刘秉忠辞谢不受,称:我乃山野人,现已生活已经很好,金银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途。忽必烈坚持必予,他领回去后,将上千两白金分送给了故乡父老。
若我们不从禅解的角度诠释刘秉忠一生行履、智慧德业,怎么能够了解其人其功其社会影响、以及对后世有益启示呢?王道式微,老百姓就遭殃。幸亏历史上有这些以天下为已任的、有智慧有德行有才能的禅师、士夫等,共为天下苍生,倾其心志尽其心力,不图名求利、不奢侈浮华,无怨无悔;淡泊心性,禅心诗意,终其一生。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八月,刘秉忠无病而逝,享年59岁。元世祖闻耗惊悼,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追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封赵国公,谥号文贞。追赠太师,谥号文正。元仁宗时,进封常山王。遂下令出内府钱将其安葬于大都。
(一叶/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