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青春期为什么会叛逆?按照生物的成长规律,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在体能上和父母不相上下;从认知行为上来看,这个时候的我们已经不满父母或是其他权威以过来人的身份对我们进行说教。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父母的言行举止对我们三观的养成、性格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我们这一代的印象中,父母他们这一辈人,没接受过什么教育,所以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技能、技巧,所以会出现虎妈虎爸怒吼式的教育、不管不顾放羊式的教育…
前两年,看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深受启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他们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当出现冲突、矛盾时,他们用他们的身体素质、见多识广来迫使我们臣服。然而他们只是赢了我们,并没有赢得我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身处在变革的时代,我们阅读、学习,就是为了“觉今是而昨非”。当我们成为父母时,我们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视彼此为仇敌,让关系剑拔弩张?还是和孩子身处统一战线,把对方变成可信赖的朋友?今天,我想用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中的一些方法,革新一些父母的认知,让父母和孩子心心相印。在书中,简·尼尔森用了4个步骤来赢得孩子,这4个步骤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它们依次是:
第一步,表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认知差异,所以必然存在误解,这时我们需要主动去向孩子核实一下他们的函授,看看自己的理解对不对。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时,他们就更愿意为我们敞开心扉。
第二步,表现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不代表我们要认同并且宽恕孩子错误的行为,这只意味着我们对孩子的感受也是感同身受的。最好我们能告诉孩子,爸爸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行为和感受。
第三步,与孩子沟通交流。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孩子,比如你做的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之类的。
第四步,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问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同样问题有什么想法,我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其实这4个步骤实施起来非常的简单好用,我们来举个例子:话说女儿放学回到家,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批评了自己,妈妈听完插着腰,以一种指责的口气问说,老师不会无缘无故批评学生的,你到底干啥好事儿了?你打算怎么办?女儿很不高兴,气冲冲的对妈妈说,我不打算怎么办,我没什么可做的。
这个时候妈妈想起了我们说的“赢得合作的4个步骤”于是她换了一种态度和女儿说:“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你,让你觉得非常丢脸。”你看,这是第一步,表达理解。
“我记得我上小学4年级的时候,也有一次因为站起来削铅笔,老师也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了我,我也觉得又丢脸又生气。”这是第二步,表达同情而不是宽恕,最好能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
女儿这时感兴趣了“真的?我不过是向别人借铅笔,我觉得老师因为这么件小事儿批评我,很不公平。”孩子已经说出了事情的原因,妈妈都不用第三步说出孩子哪里不对,而可以直接到最后一步,让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
“嗯,妈妈很理解你会这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个什么办法,下次不在让老师因为这种事儿批评你?”“那我可以多带几只铅笔,就不用再向同学借了。”“不错,我们就这样办。”其实作为妈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帮助女儿找到办法免得惹老师发火和批评。但是妈妈第一次的指责让女儿心中充满了敌意而不愿与妈妈合作。后来妈妈采用了赢得合作的4个步骤之后,女儿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远和敌意,最终愿意合作找到解决办法。
其实,“理解、同情、交流、解决”这环环相扣的四步法,不光适用于建立亲子关系,也能推广开来,去建立恋人关系、朋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