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阿姨是我们的老顾客了,今天终于鼓起勇气想来调理,她的失眠、出虚汗困扰很多年了,之前她一直调理颈椎(一直都是手法调理,害怕针灸),她失眠、出虚汗挺严重的,有时候店儿看病的人较多,齐阿姨就坐在椅子上排队,轮到她时,我一摸她的颈椎、额头都是虚汗(坐在那儿不动都出汗,而且是冬天)。今天她想试试针灸,看看效果如何?要知道阿姨的侄儿就是中医院的副院长,而阿姨选择相信我们,瞒着侄儿偷偷来找我们治疗,这份信任是无价的!
一、没有具体症状时寻法理
相信我们在学习《内针》的过程中,一定有这样的困惑?那就是遇到有些证的定位并不能如此清晰?比如:失眠、全身出虚汗等等,这类症状不像某个部位疼痛具体到精确位置!那应该怎么办呢?
《内针》主要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所以我们遇到这类病症可以去翻阅经典,我们都知道失眠的原因是:阳不入阴。为什么?
《黄帝内经》: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简单来说就是:阳不入阴,阳不入阴怎么办?那就把阳引过来,从哪儿引呢?当然是:从阴引阳,从:开始的意思。也就是从阴经下手把阳引过来,所以一下思路就有了,厥阴的内关、少阴的神门、太溪、太阴的列缺,当然这些穴位都扎吗?不一定,随症治之!
那么问题又来了?出虚汗,整个头,前胸后背都出汗,应该怎么办?难道涉及的经络都扎一遍吗?这样的话是不是太复杂了?
怎么办?求助于《内经》,《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故出虚汗肯定和“少阴”经有着很大的关系,心阳不固,阳气浮越太过,阳化气,阴成形,气化为水,这时需要用阴平衡阳,加之“手少阴、足少阴”为同经同气(从脏腑角度来说,肾有固摄作用),所以治疗出虚汗我重点放在了少阴经。
二、解决方案
六经辩证:太阴、厥阴、少阴、督脉、任脉
三焦:上焦
经过分析后,我们便可容易下针了,患者:失眠、出虚汗、心慌胸闷,心慌胸闷可以选:厥阴内关、任脉列缺;失眠、出虚汗可以选少阴神门、阴郗、由于患者怕针没有选择督脉后溪,而是选择了百会,当然如果选择足部的话可以:三阴交、太溪、公孙、照海、申脉等穴。
一诊时患者自诉出汗有减轻,但是只是一点点。
二诊时患者说晚上睡觉和白天都几乎没有出汗,明显改善了很多。
三诊、四诊时睡眠改善也很大,出汗症状也减轻很多。
五诊、六诊患者基本稳定。
案例最后总结
最近又翻阅《黄帝内经》,发现少阳三焦经也是调理“全身出虚汗”的一个突破口。
《灵枢:经脉》: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
是主气所生病者:三焦能通调水道,水病多由于气化失常,故主气所生病。张介宾在《类经》注:“三焦为水渎之府,水病必由于气也”。
手少阳三焦经有个穴位叫“液门”,古人对于穴位的取名一定是有讲究的,液门穴可以说是调理人体正常气化功能的关卡,如果要在少阳三焦经上部选穴,首选当然是“液门”(其他穴位可不可以?当然可以的)。
所以凡是“水病”都可以考虑选择“少阳”经,比如:肢体浮肿(已经遇到不少有这样的患者,早上起来脸部以及身体其他部位浮肿)、湿疹、等等。具体解决方案,肯定是遵循“三二一”原则综合分析后下针!
一一一一一结语一一一一一一
今天分享的案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这些都是笔者平时的一些临床经验,大家对于笔者最大的支持就是评论或者转载,这样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