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一次的杭州之行,我更加确信如今的一线城市都是标配的风景,因为越大的城市外来人口越多,被异化的可能更大,传统的东西可能更少,于是拿定主意,以后都要避开大城市,选择不起眼的或者知名度不高的路线。
陪父母去上海看病,结束之后想到周边转转,在地图上搜索了一番,决定去绍兴。
要说绍兴没有名气,绝对瞎扯。自古就有“书圣之乡”的它,从来都不缺少圣贤。如果说上海是激情四射的现代迪斯科舞曲,那绍兴绝对称得上是一首群贤毕至的《高山流水》。
不过,一开始,我和大多数游客一样,都是冲着鲁迅来的。没去绍兴之前,对绍兴的印象仅仅局限于鲁迅笔下孔乙己常去的咸亨酒店和阿Q出没的未庄。似乎记忆里所有对绍兴的印象都来源于鲁迅,所以第一站毫无疑问的,就选了鲁迅故居。
从高铁站出来乘坐巴士,意外却又不意外地在鲁迅中学一站下了车。意外是因为没料到一个中学竟然离景点这么近,不意外就是它的名字,站在白墙黑瓦的围墙之外,听到现代校舍里的师生一问一答,我总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那就是鲁迅先生的晚生后辈。
穿过两个红绿灯路口,就到了如今的鲁迅故居。既然来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一定要去看看的。我其实并不期待看到怎样的百草园,只是对鲁迅先生笔下的有着“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和“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的景象念念不能忘。我在去之前应该就能料想到如今的光景:它其实就是屋后一个非常普通的菜园子,可是鲁迅先生却有法子让它变成自己的乐园。刻有“早”字的书桌还在,寿镜吾老先生的戒尺却早已成为现代工业化产品的复制品了。三味书屋后面的小花园里,桂花树依然遮挡着午后的刺眼的阳光,有没有蝉蜕我还真的没有留意过。
去鲁迅纪念馆的时候,看到鲁迅先生在寿镜吾老先生课上描的各种绣像时,我才觉得也许真实的鲁迅和我们印象中的不一样。也许他就是一个爱看小人书爱听故事,对所有新奇的事物都很好奇有时又有点贪玩的再普通不过的小男孩。也许我们都以为读懂了鲁迅,却又一次次误读了周先生。
看着鲁迅故居前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不免感慨鲁迅先生给故乡绍兴带来了诸多精神和物质的财富。岂料,踩人力车的师傅却结结实实地给了我当头一喝,他用我勉强能听懂的绍兴方言说:绍兴人对鲁迅先生的感激远远不及另一位大人物——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如果没有蔡元培的鼎力相助和不断提携就没有鲁迅的北京14年,绍兴的老百姓更推崇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带到中国来的蔡元培。
哈,不知道地底下的鲁迅先生会怎么想,不过依他的个性应该不会在乎。虽然也知道两位先生交往的一些轶事,我只能说周先生个性似乎更为耿直,他也有他自己做事做人的原则。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谁都不能替别人活着。
我在人力车上听着师傅的闲言碎语,任他带我穿过一条条或窄或宽的巷子,有时经过书圣王羲之家门口的洗砚池,有时又路过蔡元培故居所在的笔飞弄,恍惚间觉得对于绍兴,我还是那么陌生,还有那么多故事没有听过。
对不起,下一次,我还要去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