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一个Android项目的改版,目的是解决信息层级交错问题,同时提升体验,既然改版同时又是Android项目,那么沿用Android Design规范再好不过了,所以就顺势而为,当信心满满的介绍方案的时候,却受到质疑:“微信当年也试过用Android的规范,为什么后来又改回原来呢? xxxxoooo … ”。顿时语塞,“对啊,为什么呢?” 回来就从微信改版开始,从新研究了一下Android 规范。
微信是在Android 5.0 版本尝试按 Android UI规范设计,当时在业内引起一阵骚动,不过很快在5.4版本中又改回来了,之后就有各种第三方解释。
张小龙给出这样的答复(来源自网络):“微信的头几个android版本,是单独做了一套符合android规范的UI的。但是几个版本下来,很难让我们自己觉得满意。android的UI规范, 确实稍嫌混乱,各种app也都是大胆自己发挥。我们自认为以我们现有的UI人手,专门针对android做一套令我们自己满意的UI,而且还要跟上iOS 版本的快速迭代节奏,很困难,所以才决定直接移植iOS的微信UI。”
那么当年的严格遵循Android规范的微信到底长什么样?(请看下图),左边是iOS版,右边是Android版,除了扁平化的视觉风格外,界面中最明显的地方就主导航,把原来放在界面底部的导航挪到顶部,并只保留用户使用率最高的三个入口,支持左右滑动切换,而“我”被放到右上角的功能菜单中,其他基本没变。
最近获得一个微信的“黑科技”,只要在任意聊天窗口输入“ //switchtabpos ”并发送,即可把原来iOS味道浓重的微信彻底变成Android风,当然只限android客户端,对于我们这些尊重规范的设计师来说,少激动了一下,当然这一次的改版和上一次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就是“我”放了出来,和其他三个入口并行在界面顶部,而其他还是没变。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按照Android规范的改版不受用户待见?向系统友好的设计不是应该更符合Android用户的习惯吗?
在搜寻答案中发现了以下文章,分析的很到位,其中一句话个人觉得说到点上了: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 大部分用户都是愚蠢而盲目的 “庸众”. 给他们任何一种设计风格用一阵子, 然后毫无预告的突然改变, 同时在改变之后也不给出任何使用提示,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的都会嚷嚷着丑爆了…” --《差评都是咎由自取》。http://www.phonekr.com/blame-yourselves-for-poor-ratings/
可以得出一个靠谱一点的结论:Android规范的微信不受用户待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做好引导。其实也不难理解,再好用的产品,也是需要说明书的。
当然历史原因也造就了今天Android APP的乱象,小到各家APP在Android上直接复制iOS的UI,大到国产手机厂商对Android系统的iOS风格定制,还有Android自己惯的,4.0才开始的规范,5.0才有像样的风格定义,而自家的GooglePlay也没有像APP store那样对APP规范有高门槛要求,大大小小的第三方应用平台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Android 4.0为基础的设计到底好不好?
好的地方:
1) 对Android系统友好;
2) 架构清晰,可视空间增加;
3) 左右滑动切换界面更灵活,不受屏幕尺寸限制;
4) 底部放主功能按钮,功能逻辑清晰,操作自然;
还记得iPhone 6的宣传语“bigger than bigger”吗?由于iPhone的影响力,即使Plus的屏幕尺寸在Android机中早就有,但是iPhone仍是尺寸趋势的风向标,而屏幕越大,操作的热区越窄,拇指所触及的区域越小,如下图,点击图标切换界面的操作会越来越难,而左右滑动操作的优势此时就凸显出来,比如我们每天都在home界面左右滑动切换来找到自己想用的APP,这种操作大家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了。
那么在大屏幕手机上,Android 4.0为基础的Android Design有什么优势呢?
最直接是导航模式,与iOS的的底部导航相对应的是Android 的Fixed Tabs、navigation draw等导航模式,Google Play、知乎的Android版就是用后者,而更多的国内APP则用Fixed Tabs, 比如 应用宝、豌豆荚等。
由于国内用户的“不可见就不想念”的坏习惯,navigation draw的方式会影响点击率等关键指标,所以相比navigation draw,Fixed Tabs更有优势,用滑动代替了点击,也让它更适应于不断增加的屏幕尺寸,且容错度更高。
随着内容的增加,单个内容区域承载的数据不再单一,入口、信息模块并存,一个界面不能展示所有信息,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用tab切换,但是在iOS布局中,会增加用户对信息逻辑的理解难度,焦点需要上下跳跃,而底部导航也占用了宝贵屏幕空间。
运用Android Design的规范,递进式的层级关系,就象我们PC系统的目录结构,一级级进去,路径清晰单一,而且焦点距离很短,体验就自然很多,同时由于导航都集中在顶部,也降低了屏幕的局促感增加了显示空间,豌豆荚向上折叠导航的展现方式,更是把Android Design做了进一步的提升,即增加了展示区域,又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说了这么多好,那有没有不好的地方呢?答案是有的:
1) Fixed Tabs 最多不能超过4个,界面切换需要按顺序,第一到最后一个的路径较长;
2) 滑动交互会和内容模块的滑动切换冲突,限制了内容的展示方式,增加技术成本;
3) 交互的不可识别: 首次操作需要引导,但学习成本不高,用一用就会;
结论
随着Material design(Android 5.0)的推出,,Android Design会逐步受到重视和遵循,大屏机也逐渐成为主流,而对于体验更好的设计,相信会让大家所接受,其实无论是Android还是iOS,在某些设计细节上,已经越来越相似,如我们经常说的:“只要是好的设计,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最终都会走到一起”, 就是所谓的“设计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