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却是各不相同。
于史铁生而言,命运不幸的齿轮是在他失去了自足能力的时候开始运转的。
对那时的史铁生而言,生与死成了他必须思考的问题。他不再是一个健康的青年,而是一个需要母亲照顾的人。他一方面,觉得自己是负累,心疼着母亲的苦痛与悲苦;另一方面,心理与生理的巨大的悲痛使他无法去顾虑母亲。就像安娜说的:“我是个人,我需要爱情”一样,史铁生也必须找到一样能够让他继续活下去的寄托。
像他的《命若琴弦》里的老瞎子日复一日的弹琴说书,只是为了能够弹断一千根琴弦,拿到师傅所说的药方,治好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个世界。
史铁生也需要有这样的一种守望,一种活下去的寄托。于是,他开始寻找着,他在他的“地坛”里观察着,最后他发现了写作这条路
写作,于史铁生来说像是什么呢?
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因为有了生命是寄托,他不再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当他因为写作解决了最迫切的生死问题后,他就进入了一个更深层的境界。这时候,他不是为了活着而写作,而是开始去寻找写作本身的意义。他慢慢的发现:写作不仅仅是为了活着,更是为了去探寻人类的内心。他也在苦难中升华了自己。
读史铁生的作品,就像是看到了他这个人。在充满力量之时,也富有哲理意味。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