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妈妈在阳台上洗衣服,我坐在沙发上自己玩,一边玩一边不时呼唤妈妈。等她回应我,问我干什么?我就心满意足,淡定放松地回答“我没事,就是想叫叫你”。如果一连呼唤了好几声都没有回应,我就会不安起来,放下手头上的一切,匆匆忙忙跳到阳台,急切地寻找妈妈的踪影。
孩子是如何学习和世界联结的?
“内在科学”有一个简单却十分重要的原则---个体以及互动中的节奏韵律。
举个例子:
早期亲子教育,鼓励母亲多去回应孩子发出的声音。如果孩子发出“叮--”的声音,母亲就会回应一个确定且固定的声音,比如“咚--”。这种叮叮咚咚的反馈模式,成为母子之间建立情绪传递,心智学习的固定程序,写进大脑和神经系统。
在这种稳定且一致的反射中,孩子内心得到安全感,“我发出的信号,随时都能接受到来自妈妈的接收与回应,所以我是安全的,被关注的,如果有需要,有人可以随时来帮助我解决困难。”
同样的道理,人的自信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就是在一件件由小及大的实践中逐次反馈,循序渐进赢得掌控感,最终获得内心认同的过程。
有一句名言叫做: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而回应,就是光。
腓特烈二世曾经做了一个残暴的试验:他将很多新生儿从父母身边掳走,让负责养育的护工集中照顾,但是只有物质方面的满足,而不给予任何情感方面的互动,最终这些婴儿无一例外,全部死掉。
所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里,单独关禁闭会被视作是最为严酷的惩罚。为什么发了信息等待对方回应的心情总是特别煎熬,尤其是明明看到不回复还自在发朋友圈的人,无异是在绝境处施虐。
我们的生命经由母亲来到世界,懂得了母亲,也就会让我们懂得生命,与母亲的联结,也深深影响着日后我们与世界的联结。
母亲对我们的意义那么重大,我们也知道要对母亲好,可为什么对于母亲的困惑还是那么多?
王朔曾经在”致女儿书“中写道: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到他们就难过。。。
这主要因为我们奉行的传统教育理念是管教,是孝道。而管教也好,孝道也好都不是教会我们亲密的工具,真正塑造亲密关系的不是“血浓于水”的天然纽带,而是尊重与认可。
一个内心自卑的女同学经常想起童年和妈妈的对话(其实挺好看,可能爸妈担心影响学习):
-妈,你觉得我长得好看吗?
-加上感情分,勉强60分吧。
这就是很多中国家庭父母沟通的现实:父母选择只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孩子的情感常常是忽略的。很多时候一个拥抱能解决的却要用一万句话去伤害。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有巨大根系的大树,我们的父母可能从小就是在相似,甚至是更为落后的教育观念下培育出来的。
没有任何人值得被责备,因为责备本身不会引导至更好的出路,唯有理解和感恩。。。
“因为爱而变得更好,这才是优秀的人,真正优秀的原因”。
得到母亲的爱,感受生命的支持
1 爱无关是非对错,而是营造一个港湾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说,父母在家里最重要的责任是倾听,以及在需要时给予他们鼓励。
对于孩子抱怨学校的老师,她认真对待孩子的控诉和沮丧,也不会纵容过度的怒火:
“你有权利不喜欢你的老师,只是这位先生脑袋中的数学知识,你要掌握。”
成年人的世界本没有是非对错,而家更不是一个讲道理的环境。一个充斥着温暖和包容的港湾里,所有的懦弱被鼓励,所有的黑暗被驱散,所有的万念俱灰被化腐朽为神奇。而成长只是自然而然的事,幸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2 把我“无法面对你”,换成“无法感觉你”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停止了感知的能力,与我们身体的某些部分断开了连结。
所以试着去思考一系列问题:我是否真的感知过母亲?我们平日的交流是否是真正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沟通?或许她的所作所说我可以照办,只是我并没有感知到她真正的意图。。。
让我们学着懂得母亲,懂得生命,懂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