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时评写作十六讲》之 一

一个新闻评论做得好的人,新闻写作与新闻敏感都不会差。

时评就是快速流畅的写作和开放敏感的词语。(高考作文也是如此)

李普曼:“如果一个社群缺乏揭穿谎言的信息,他们就没有自由。”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要得到你想要的某种东西,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我们总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不作为。

所谓门槛,能力够了就是门,不够就是槛。
没被虐过的大学,是白读的大学。因为有了被虐的过程,才能有所积累。

上好评论课?

第一,记录下思考的火花,分析事件让你笑/苦/愤怒的原因。

第二,克服惰性。每天多做一点。

威廉.詹姆斯:“对自己要有所强制,那就是一个作家,每日至少写1000字的东西,不管是否愿意,不论他有没有东西可写。”

第三,多看新闻。培养思维,扩大视野。

第四,多看书。

拉里.桑格 知识贬值:全世界互联网服务积累的信息越多,信息越容易获得,比较而言的知识就不稀奇,没有吸引力。我担心互联网已经大大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独特性和知识为何值得追求的感受。(信息的超级丰富,其实让获得知识变难了)
杨绛: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现在很多年轻人想法很多,但想得不深,因为读书少,无法驯服自己的想法)
缄默知识: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莫种知识。(知识分为两种 ,此为其中一种)

读书,要读有挑战性的书。“如果你一辈子只读你懂的书,那其实你没读过书,如果永远只看合乎你想法的书,你永远只会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


读书名言

1.读书越多,越明白如何抵抗寂寞。
2.多读书挺好的。你无法从中获得标准答案,但却可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追问,剔除大部分由于填鸭式教育而植根于脑海中的“理所当然。”
3.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懂人生,后来发现不了解人生,读不懂书。读书的意义在于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去生活。
4.养成读书的习惯,就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几乎逃避你人生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5.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就沉下心历练。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就静下心来读书。

人人都有麦克风,为何还要新闻评论员?

因为人们很容易就停止思考,满足“差不多就这样”的判断形成一直庸常的大众认知。而评论员思考的起点就是大众停止思考的地方。评论员引导大众看到真相,看到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等的思考,增加大众的智识。

不满足于某个结论,不停止思考,不断追问,便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看到我们思维的盲区,从浅层的道德层次看到深层的法律层次。


一、怎样去思考?怎样避免停止思考?

1.寻找简单结论并怀疑它(数学家怀特海)

2.寻找复杂并使之有序。(格尔兹)

道德归道德,法律归法律,不能用政治逻辑去分析法律问题。

“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或诗人,就是一个将许多广泛的人生经验完美的综合起来,使他们有一种秩序的人。”

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大众,不经意下结论。


二、如何养成以上思维方式?

1.随时记下碎片想法,并培养专注力、深思虑。(随身带纸和笔,记录想法)

手机上的记事本不比传统纸笔方便,手机是培养和迎合人的惰性,而不是激发勤奋。

社交工具对现代人最大的冲击是,毁掉了她们的专注,没有专注,就没有深入的思考。虽然获得很多信息,有了灵感火花,却没有了思考。

2.养成建立自己资料库的习惯。

3.习惯去跟人对话,而不是独自冥想。

4.给自己创造公开表达的机会。

5.培养“有证据”的质疑精神。

6.慢一拍的能力。

7.培养看数据来源的习惯。

8.别只寻找认同,兼听相反观点。

9.意识到局限性,避免走向极端。

10.对微妙变化的敏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