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宝库,自己四处碰壁或冥思苦想得到的体会或发现的真理,古人早就分析论述的清清楚楚。
于是自己就买或下载古籍准备研读。
没过几天,雄心壮志像撒气的皮球,萎缩的等于不存在。
原因是生僻字太多,这样一年也看不完几本,更何谈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
前些年有老艺术家的诗歌朗诵会,但都是耳熟能详的唐诗和宋词。真渴望一些散文名篇也有人讲解和朗诵,业余时间听听,肯定收获很大。
感谢互联网,手机的普及,音频作品也蓬勃发展。喜马拉雅,微信小程序就满足了我梦中的要求。
迫不及待,猛冲进入,一个浪头打来,就呛了几口水。
很通俗普及的作品,连我这外行人都能辨别出,抑扬顿挫中夹杂的错别字。
吓得我赶紧退缩了,不听,以后还有可能找时间提高自己的修养,但听了错误的,会耽误自己,使自己闹笑话的。
当然,也会有质量好的播音,演播,但我怎么去识别或相信呢?
凭他自己的广告?
本想走捷径,差点入歧途。
除了努力和大胆让我佩服,涌现的新秀们也损害了这个行业内优秀的人。
愚钝的我辨别不出劣质产品的同时,对挑选优秀文化产品的信心也极大的受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