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北大数学系的. 他应该得过北京市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 数学系一帮人都有竞赛奖项. 根本记不住谁得了什么奖.
有一点要记住. 进了北大数学系学生宿舍,千万别聊竞赛. 更别提你同学有多牛,数学有多好,得过竞赛奖项. 可能屋子里几个人,都有全国一等二等奖.
下面是正文:
刚入学的时候,环顾四周,同学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念大学,很少人读过,经历过二个大学,能够把北大到底是好还是啥水平跟其它院校做个比较。这个疑问,同学们夜里恳谈的时候是否讨论过,好像缺乏有力数据来评估北大对比其他院校的水平,直到大一的寒假,发生了一个故事。
中学时候,数学题的套路一般都是,一只羊三条腿,一头牛五条腿,总共几条腿。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指着一个边长是4,一个边长是3,问另外那个边长是几?诸如此类的题。多做几遍,高考就不成问题了。
上了大学,人家都学高等数学,微积分了。唯独我们系,第一门课是数学分析,竟然学了一年,第二年才学微积分。整个儿不按套路出牌!学了一年也没学懂,不必再提了。
离开学校几十年后,听高手讲,才明白,数学分析就是把那些微分、积分什么的公式推导,原理,证明一遍。本来简单的事情,远看一只鹿,近看一只鹿,就是一只鹿不就完了吗?不!数学分析,要我们把等式的二头,分式的分子分母,指数对数,加减乘除,平方根号,相互之间抵消来抵消去,浪费了好几页草稿纸,最后证明原来那就是一只鹿!这事,那些公式,牛顿,莱布尼茨等大牛早几百年就已经证明了,非要我们再来一遍,有这必要吗?当然,这些来龙去脉,老师从来不讲,我们也缺乏北大人应有的质疑精神,没人追问为啥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还像中学那样,只会埋头一字不漏的记笔记,然后对着那薄薄的讲义和习题发愁。往往一道题,忙活好几个小时,图书馆里的美女进进出出好几波了,那题还是做不出来。
回到开头说的故事。我们班的老王,王雪松,吉林大学子弟。吉大数学系的老师(他要叫叔叔)听说他回家过春节,特意把当年吉大数学系的数学分析期末考卷拿给他做。据说当年吉大的期末考试、一半人不及格(这是传说的数字,出处有待考证)。那位叔叔想看看北大的学生能不能及格,能得几分,多长时间能做完。遇到这种事儿,人家叔叔找上门来,老王自然不敢拒绝。拿起考卷,埋头开始做题。边上,老王他妈很客气的招待客人,让座,沏了杯茶,拍了根儿黄瓜,盐,香油,蒜,拌好,还没凉呢,老王说考卷做完了!叔叔纳闷,怎么这么快?做对了吗?来不及喝茶,吃黄瓜,赶紧拿起笔来判卷,满分,全对!叔叔大吃一惊,爱马,这是北大学生的水平吗?
春节后返校,这事儿通过一些非官方渠道传回北大。同学们闻讯也跟着激动了半天,就像北大拿了奥运会金牌似的,我们也跟着一起沾光。有几位同学还暗自庆幸,庆幸老王隐瞒了学霸身份在长春砍瓜切菜。如果换成我们去出战,那还不得给北大丢脸啊?当然这种想法,没有人公开说,家丑不外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