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30了,儿子喊了声吃饭。我应一声,立刻放下手机,穿衣下床。
女儿的房间还没有动静,去敲门,没有任何回应。推开门,发现人家正还在甜蜜的梦乡。惯性使然,说了句快要九点了,该起床了。
看她没有动静,我稍停了一下,正要张嘴说什么,嘴唇启动的那一刻,忽然就闭上了。立刻走出她的卧室,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当下的行为,也知道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一刻,我看到了自己的觉知。
用实际行动尊重她的生活,不强迫,不操 控,不要求。
常感觉养个儿子真好,每天早晨几乎都会起来做饭,自己的工作生活也不需要我操心,目前自己一边创业一边考证,辛苦倒是辛苦,但从不抱怨,有着积极努力的生活态度。
可是这个女儿却完全不同,从小到大,很少按照大人的意见做事,总是凭着自己的想法。上学的时候倒是让人省心不少,因为她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方向,做事学习从不让人操心,可是长大之后,许多观点或做法也是自作主张,好像跟家里人总也想不到一块去,用女儿的话说就是有代沟。我常常觉得,在女儿面前,我是一个失败的妈妈。
但很庆幸,我还能换一个方法看问题。女儿的对抗就是在提醒我自身存在的缺点。自 我安 慰说,女儿就是来渡我的,她用实际行动来告诉我如何修心养性,如何做到内心平静平和,如何全然接纳尊重和放下。
有时候,明明是说给她提个建议,可是,说着说着就成了对她提出的要求,因为对她有了要求,所以总觉得她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结果就产生了矛盾。越是对她有要求,她越是会产生对抗。
女儿的对 抗是有原因的,因为我对她有了要求,那么文字呢?如果对文字有要求,文字是不是也会反噬自己,为难自己?
常发现,如果对文字怀有过高的期待,或者是对文字有要求,要求写出来的文字符合别人的目光,这时候,文字就像一个有脾气的人一样,不服从管理了。
特别是刚开始写文的时候,如果对文字有要求,或者是对文字有过高的期待,或者是想让自己写出的文字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有了这种想法,文字就不属于内心的声音了,那样写起来无疑别别扭扭,文字不舒服,自己也不舒服。
许多人把文字比作孩子,就像从容小主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你喜爱文字吗?我的感觉就是,对待文字就像对待孩子,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无条件的爱,无期待的爱,无要求的爱,只有尊重每一个文字,对它无欲无求,它才能真正的走进内心,与人进行无隔阂的交流,日久才会达成默契,你对它随心所欲,它才会对你俯首帖耳。
对人无要求。你会与他相处的很舒服,如果你对朋友有要求,朋友就会远离你。如果你对家人有要求,家人也会与你越来越疏离。如果你对文字有要求,文字也会别别扭扭,让你找不到感觉。
对文字无要求。别要求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没有别人的好,也不要说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有无乐趣,更不要说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有多少价值。等你真正的对文字放下要求的时候,文字就会成为你随心而想随手而写的朋友。
武功高手,能把宝剑化于无形,想出手时就出手,人和剑已经合为一体,剑已经住进了他的心中。武功高手的唯快不破,大概就是武功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可以随心所欲的出招,让人在不易觉察的情况下到达任何内心想到达的地方。
这大概也适用于文字。看别人写文随手拈来,仿佛不废吹灰之力,也能写出那样深刻内涵的流畅的文字,秘密在哪里?练呗。也许只有练才是熟能生巧的唯一可行方法。
九点的时候,女儿的房间还是没有动静,我觉察到了自己心念移动。我想再去敲门,再去喊她,但当这个念头蹦出来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做什么,所以淡淡一笑,所有的接纳都是废话,真正能做到接纳,那真是修行到家了。女儿用这样的行为在提醒我:看你是否真正能做到接纳!
罢了罢了,所有对外人外事外物提出的要求,都是自己修行不到位,都是自己在为难自己,都是自己不接纳自己的外部呈现,接纳自己,更要接纳身边人,才能够接纳万物如是。
对身外之物有要求,所有的要求都会回来反噬你,外物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会焦虑。若对自己有过多的要求,也会来反噬自己,只有随顺接纳,才能让一切按照自然规律呈现。
起心动念,觉知每一刻,觉知自己的行为,更要觉知自己的思想念头。
所有遇见的人和事都是来给自己传递信息的,有的是在加强你某一方面的认识,有的是在攻克你某一方面的偏执,有的是在提醒你某一方面需要改变,有的是在考验你是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如此想来,所有的到来都是有特殊意义的,哪怕是痛苦,也是在对自己作出提示。
带着觉知生活,觉知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动作,身体的每一种感觉,内心的每一丝波动,以及对外界的每一种看法,举手投足。清楚自己该如何修正自己的所思所想,起心动念之间,警醒就是觉知。
主动而不是被动,就把生活当成一个极好的修行道 场,所有进入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来提醒自己,生活中该如何修心养性。
觉,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在;知,就是进行自我救 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