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听到母亲在厨房窸窸窣窣的声音,天还灰蒙的时候,睡意已全消。已经很多年,没有在清冷的早晨中醒来过。
小时候,年初一总需要早起,洗漱完毕跟随父母回老家参拜祠堂和走亲戚。每年一回到,捧在手里有温度的东西,便是伯父伯母起早摸黑熬好的粥。粥一般加入鸡肉、猪肉和姜丝,慢火熬两三个小时而成。喝到嘴里,往往会带有点甘甜。吃完,撒手一放下碗,就跟着父亲和伯父来到祠堂参拜。
沿着小道,走出公路,再往右拐,大概十分钟的路程,即可来到祠堂。祠堂门前摆放狮子石像的四周围绕着一丈高的草木,潮湿的苔藓隐隐地在阶梯上粘附着,木制的门由于年久的缘故,一打开,细碎的木屑便飞扬起来,若是掉入晨曦的阳光中,倒有一种朦胧的奶白感,像极被风吹起的奶白色窗纱。
祠堂前边是由形状不一的石块铺就的路面,没走几步,有一条小沟,跨过去便来到大厅。大厅是露天的,因少人打理,墙边的角落也长满了花草。在大厅的左手侧,便是凹陷下去的参拜厅堂。厅堂内部的木柱稳稳地顶着横梁,横梁顶端通常有画像,但已时代久远,加上无人复修和更新,画像变得灰暗不清。最中间的位置,放置参拜的桌椅和祖宗牌匾。通常只需拿三根香火,站着低头参拜一分钟便可离开。最后,烧一排排的炮仗,简简单单地结束。
不过,自从伯父伯母搬出市中心居住后,我们就没了大年初一回家参拜祠堂的习惯了。现在想想,已经好一些年没回过乡下了。不知祠堂里边的事物,是否变得更加沧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