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对于物资进行有效的管理,以降低其生成成本,加速资金周转,进而促进盈利,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项目的物资有几个类型:大额固定设备、大额使用型材料、小额易耗材料、小额固定材料。
一、主要问题
目前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的技术人才缺乏
目前的施工现场物资管理人员都较为不专业,在八大员中属于对于技术要求相对很低的岗位,但是真正专业的物资管理人员确是一个项目非常重要的岗位,因为一个工程项目可能50%以上的成本需要消耗在物资上。
2、物资管理流程的不规范,以及专业流程的实施不到位
国内的大多数项目都以工期为第一目标,经济效益为辅助,对于物资的管理上很多建筑公司没有特别精细化的管理办法和可落地执行的规章制度,即使有一些相对专业化的公司有这些制度,也因为赶工期的原因造成非常大的物资浪费,举个例子,我曾经经历的一个项目就是在项目周边有很多的废品回收人员,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跑去工地里找钢筋头或者其他可以当做废品卖掉的物资,一个项目下来,光是这些本可以作为公司营收的部分被拿走,能有几十万的规模。
3、物资计划控制不到位
一些有经验的项目现场物资管理人员虽然会制定物资供应和采购管理计划,但是随着施工进度的进行总会出现一些共同的现象:供应不足耽误施工进度、单项材料用量核算不准确造成二次订购或者退货、即使有专人去管理也出现大量的物资浪费。
4、机械设备、高周转材料
这些重型物资的利用率过低,或者经常需要进行维修,在工程项目的物资中机械和周转材料的造价占比非常大,如果该周转的周转不起来,该摊销的没有达到预计摊销次数,那么就势必会造成成本增加。
5、信息化管理未实现
目前的施工项目依然以人拉肩扛为最重要的管理模式,对于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一直没有特别大的进步,很多时候项目上的物资人员对于现场到底还有多少钢筋、还有多少清水模板、这些模板周转多少次没有准确的数量,完全靠的是经验预估,就会造成大量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流不畅。
二、解决办法
针对上面提到的这些难点,提出我自己认为的一些解决方案。
1、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
近几年火热起来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anegement)系统在具体的应用时没有得到很多的应用。上面提到的算不准可以通过BIM系统来实现算得准,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可以实现对于项目物资的精细化管理,举个例子就是可以以单根钢筋为单位进行管理和调度。只有先将施工现场的所有物资材料进行数字化的统计和标签才能实现后面的数字化管理和精细化运营,所以首先是建立信息一体化的平台,不局限与单个项目,也不局限于单个公司。(不过这个实现起来有难度,毕竟涉及到公司与公司之间商业利益的问题)
2、专业人员参与开发平台系统、使物资管理简单化
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对于物资管理上要结合最专业人才的管理经验和办法,以此为依托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流程,然后再根据特定的项目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此减小一体化平台的落地难度,只有实实在在给项目节省成本创造产值,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的使用并付费。对于不同类型的材料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比如大型机械材料要求更高的使用频率和周转次数,那么在单个项目中已经完成对于该机械使用,平台马上通知,然后调运到其他的项目现场。标准工作流程,标准物资管理办法实现之后,需要进行的是对于关键数据指标的实时监控,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同时精确到人,可以同步实时人力考核管理办法,解决施工现场一直以来懒惰涣散的工作情况。
3、提前准备各种数据报表
施工项目的物资管理岗位,需要对各种不同的物资进行报表汇总和使用分析,还要定时向项目总和公司汇报,利用信息化平台的自动生成功能减少这部分的重复性工作,节省现场物资管理人员的时间成本,释放能力。同时将平台的数据进行闭环,建立公司-项目之间的信息自由流通,公司可以通过很多数据实时的监控施工现场的情况,可以随时调整战略和物资调度。
4、云+端平台的信息立体化建设
对于公司的物资管理,以WEB端进行录入和输出的云管理方式为基础,实现轻量化运行的目的,将所有的信息录入、数据调整、新增物料、报表汇总等等功能都在WEB端完成,方便快捷,同时可以做成模块化的方式,针对具体公司的具体业务实现适配性调整。
对于物资管理人员还应该开发APP端,这样他在工地现场的管理可以更简单,一个场景就是,他现在需要去现场巡查钢筋的使用剩余情况,之前的方式是打印一张A4纸或者拿个其他的什么媒介记录下系统中的数据,现在只需要拿着手机就可以完成,同时不仅可以完成系统中材料量的查看,还可以对其行为进行记录,这次查是什么时间、剩余钢筋量有多少、具体的位置在哪里等等关键信息可以根据工作的进度进行实时的更新,想再偷懒也没有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