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的人在上大学以前成绩十分优秀,可是上了大学后就成了普通人,进入社会更是碌碌无闻。有的人就想不通,我为什么就不能一直优秀呢?
答案是你可能不具备思考力。
《思考力》这本书的作者上田正仁说思考力就是能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
思考力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想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来了解与思考力关系密切的另外两个名词。这两个名词分别是实现力和创造力。
实现力是通过应试学习锻炼出来的能力,是迅速掌握知识和解题的能力。
创造力是指个人用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上大学以前,接受的义务教育培养的是实现力,因为我们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有答案和标准的解题思路,实现力能帮助我们很好的应付考试;我们进入大学和社会之后,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能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问题是什么,这时候就需要思考力,而很多创造性的想法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的。可以说,思考力在实现力的基础上形成,而没有思考力就不存在创造力。
在社会中能发挥实现力的场合非常少。举一个应用实现力的例子。麦当劳、星巴克这些国际连锁店广受欢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非常严密的工作手册,员工严格按工作手册进行操作。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标准化的好处,你去任何一家麦当劳都能享受相同的美味和服务,去任何一家星巴克都能喝到口味一致的咖啡。但是,从行业来看,麦当劳、星巴克能从同行中脱引而出,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充分运用思考力才是成功的核心。
再举个例子。刚进入社会的新人往往会从前辈和上司那里学习知识和经验,就可以应付公司常规业务,可能还会做得非常好。但是如果要开发新的业务或产品,没有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借鉴,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就不是实践力,而是思考力和创造力。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很多行业都出现了按照惯例和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个人的优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有三个衡量标准。高中时期优秀的标准是实现力,大学的优秀标准是思考力,研究生阶段的标准是创造力。你达到优秀的哪一个标准了呢?
值得庆幸的是不管是实现力,还是思考力、创造力,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来获得。
《思考力》的作者上田正仁是东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在长期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他发现影响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思考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大部分人缺乏的。上田正仁在工作中发明了一套培养思维力的方法,在东京大学一开讲就人气爆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进行思考力的刻意练习。
为思考力打基础
1.发现问题的种子
发现问题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反复与他人和自己进行对话来获得。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倾向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常常缺少主动提问题的能力。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被动的应试型。因此,要培养思维力,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思路由被动的应试型向主动的发问型转变。
留意我们大脑中闪烁的念头
我们的大脑总是在无意识中思考着。
我们也许常常在思考,今天要穿什么衣服,大脑快速地把衣橱里的衣服审视一遍,不同的上衣和裤子在飞快地切换;大脑可能在想午饭要吃什么?详细到了怎么点餐,怎么搭配;大脑可能无意中想起昨天在办公室里与同事之间的一些不愉快。作者把这些思考都称为可能埋藏着重大问题的种子。
大脑里这些一闪而过的念头, 大部分会像断了线的风筝,慢慢的消失了,有些念头都可能没有被我们意识到。我们要做的是养成时刻意识到我现在在思考些什么?在这些念头消失前,把它记下来。
2."搞不明白"的三种情况
抓住一个问题之后,我们就要进一步的分析这个问题。通常,我们发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不了解事实,我们往往通过查询、询问专家就能得到答案,也就是通过实现力就能解决;
第二种是不知道答案,我们可能已经知道应该思考什么,但一直找不到明确的答案。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将疑难问题的各要素拆开,逐个击破。
第三种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明白。往往我们的直觉告诉自己某个事情或现象肯定是有个问题存在,但自己是不清楚这个问题是什么。举个例子,有同事让你给他写的企划案或新点子提意见,你可能会感觉企划案是有些不足,但是”又说不上来“。
这种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哪里不明白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能力的核心部分。
3.信息搜集解决“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明白”
信息搜集目的不是在于寻找答案,而是通过信息收集来发现自己不清楚的那一部分。
有时候通过信息收集,我们就可以轻易的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不具有独创性,我们可以果断的丢掉。
去找迄今为止还没有被人接触到的新的问题,或者寻找别人还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那一部分。
收集的信息不一定正确。我们需要问自己,网络上问题的答案是否是基于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呢?我们只有通过彻底的调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大胆丢掉已经被消化的信息
作者认为,只有丢掉已经被消化的信息,我们才可以清空大脑,才能够集中意识思考我们的问题。
将理解的信息马上丢弃,不理解的部分就相应的变得非常的明确。
我们不必担心,丢掉的信息以后还会用到。作者认为,比起再一次搜索,同样的信息大量堆积造成的后果比我们重新去找旧的信息更严重。作者还强调,我们丢掉信息之前,一定要集中精力,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研读。
4.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什么样的资料需要记笔记呢?
你虽然已经理解了资料,但是仍然有疑问。
目前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直觉告诉你,这个资料里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东西。
资料里面包含一些非常不容易记住的数值,这些又与我们问题的核心有很深的关联。
我们需要把这些资料记下来,但是怎么记呢?
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解释,把这个核心内容记录到笔记本上。而不是简单的使用复制粘贴。
研读信息的关键不是记下来,而是我们的大脑要对信息加工处理。
对资料进行重新的构造,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它有非常大的优点。
第一个优点:在资料进行汇总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我们已经理解的内容。
第二个优点:可以明确自己尚未弄明白的内容。
第三个优点:刻意训练大脑对信息进行整理, 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抓到对方想要表达的要点。
我们可以选择可以装进衣兜的,随时可以带在身边的笔记本。
笔记一条一条的写,长度在1到2行。
我们可以随时用简短的话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问题得到解决,或者我们发现问题已经不太重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相关的笔记全部丢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剩下的问题更加集中精力。
思考力刻意练习进阶
1.让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的信息分析法
信息分析法可以用来提取问题本质。
2.我们如何去解决创造性的新问题呢?
答案是要素分解,将复杂的问题类型化和简单化。
3.让好奇心带领我们绕弯路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也可以绕到旁边的岔路上看看,说不定还能产生新的想法。
绕弯路可以锻炼宽广的视野和灵活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观察事物。
很多创新也是从中催生出来,比如谷歌公司有一条20%的法则,员工可以用工作时间的20%,研究工作以外的,自己感到兴趣的任何项目。
4.“早就知道了、已经了解了”是解决问题的陷阱。
“早就知道了和已经了解”往往会让我们不去质疑,而真相可能就隐藏在被忽略的部分。
“早就知道了和已经了解”有可能成为我们思考的盲点。
对于问题本身,作者主张研究那些一时半刻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虽然会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并非毫无效率,竞争对手也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