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儒道释三教教义,
无不围绕自我–无我–无人,
利我–利他–普利,
这三个思想层次逻辑开展,
从它们的称谓上,
也略可一见。
儒家的君子–贤人–圣人,
道家的真人–地仙–天仙,
佛家的罗汉–菩萨–大佛,
不同的称号对应着相应的思想觉悟层次。
儒家在这方面,
思维结构是最清楚的,
《大学》开篇首句: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这已经很明确指出,
明明德是自我认识和行为的思想觉醒,
亲民是无人我之分的思想觉悟,
止于至善是无众生之别的最高思想境界。
明明德在利我,
亲民在利他,
止于至善在普利。
三个层次的重点在于“止”字,
三阶段的修炼心法也在这个“止”字。
“止”可理解为知道目标,
只有思想上树立了奋斗目标,
才可以有前进的动力。
佛家有“观止”心法,
道家也有“止息”心法,
都用“止”来达到心的“静清”。
三教修炼没有多少深奥,
只要清楚首和尾,
明白起点和终点,
知道从哪里来去哪里,
他们把心法已交待的彻底了。
学习的关键,
不在于你知道不知道,
而是你去不去实行,
愿不愿意做个君子还是圣人。
大道至简,
易知简能,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只是这几个字罢了。
日期:2021.12.02.
作者:信门守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