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阳溪穴
位置:伸开手,拇指和手掌叉开,拇指后掌与腕处的穴洞即是。
是大肠经的经穴,属火。
5.四关穴
双合谷,双太冲(脚上的合谷),是身上的四个关,下针此四穴叫开四关。其目的用于诊断。比如,病人说浑身痛,下针四关,病人就会清楚痛在何处,然后按经络取穴道。
6.偏历与温溜穴
(1)偏历穴
手阳明的络穴,与肺经的络穴列缺相通。是反关脉的地方。
主治肩痛、喉痛等,实证可用,像牙齿痛、耳鸣等。虚则齿寒,大肠经有虚症时牙齿怕寒、冰冷,补之。故络穴和原穴可做补泻,一个穴道就可以做补泻。
(2)温溜穴
位置:偏历穴上两寸。
是大肠经的郄穴,所以大肠经的炎症,可用它。
7.曲池与手三里
是人身上的大穴。
位置:手肘弯起来,在纹头与肘骨中间。
是大肠经的合穴,穴性属金,土生金,合穴是土穴,是大肠经的母穴。故大肠经的虚症在此穴补。
如肩膀痛三四个月,是虚症,在此穴下针,补。
补充:捻转针手法
针进去后,酸,说明气到了,针快速的过去慢慢的回来。
补:阳数,如五下。(五的时候拉一下)
泻:阴数,如六下。(泻的话反向,六的时候推一下。)
捻转手法一般用在不方便迎随的地方。
曲池是上半身,肚脐以上的消炎穴。
可治肩膀痛、皮肤痒等等。
皮肤痒,上半身的皮肤痒最好的治疗是合谷和曲池同时下针。止痒效果非常快,针下二十分钟后,病就好了。
补充:面口合谷收,即面部的病,口部的病都可以在合谷下针。(先下合谷,因为有麻醉作用。)
(2)手三里
曲池往下两寸,即手三里又名扭伤穴。如腰扭伤针此穴,左右捻捻,病人慢慢活动,扭伤就开了。
落枕治此。
8.上廉、下廉
手三里往下一寸是上廉,再往下一寸是下廉。可治乳痈、硬块,或手臂的问题。
9.肘髎至巨骨穴
(1)肘髎穴
曲池穴后面的大骨,过这个骨头是肘髎。
可下针,可放血(用火罐吸)。
(2)五里穴
肘髎往上三寸,就是五里穴。禁针。
(3)臂臑穴
肩髃穴(手臂抬起肩上有个凹洞,即肩髃)下两寸。
是手阳明与足太阳阳维之会,是几个经络会到的地方,主瘰疬、肩痛不得举等。
(4)肩髃穴
中风的大穴。
中风八大穴:百会、肩髃穴、曲池穴,是中风大穴;合谷、后溪,合谷透后溪,中风手痉挛时用,针下去,手指自然就张开了;脑后方的风府穴,舌强不语用。
肩髃穴是手阳明、阳跷脉之会,主中风,风病,不能张弓射箭。
肩膀问题用此穴效果好。
肩髃透极泉,专治狐臭。下针时病人的肩膀与身体呈90度,手自然下垂,以此角度透过去,没有补泻,左转右转。
(5)巨骨穴
位置(见图)。
手阳明阳跷之会,与肩髃一样,禁针(下面是肺,会针到肺。)。
知道位置即可,帮助辩证。
治胸中有淤血,肩臂不得屈伸。(其实治疗此病有比它更好的穴道。)
10.天鼎、扶突穴
位置:天鼎位于脖子上大筋与肋骨交接的地方。扶突是从廉泉一路下来到大筋的外侧。
扶突很少下针,不常用。
很严重的喉咙肿胀,没有声音,讲不出话,“喉中如水鸡(青蛙)声”,用此穴。
11.禾髎与迎香穴
(1)禾髎穴
位于鼻孔下方,水沟两边,左右各一。
主治鼻子的问题,如鼻窦炎,鼻子不通。
下针很浅,约五分。
(2)迎香穴
位于鼻旁外开五分处。
大肠经最后一个穴道,治鼻不闻香臭,恢复嗅觉。
下针迎香穴,扎进去,浅浅透过皮,针倒(三声)下来,一直投到眼骨头与山根交界的内迎香。治严重鼻塞立竿见影。一个鼻孔不通,同侧透一边即可,透前先扎对侧合谷(止痛)。
脸穴位上都是下针,不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