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是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他2003年毕业于大阪大学,2005年获得东京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在日本的成长经历和北京胡同的生活经验给了他很多灵感,他在中国做了大量的建筑设计与实验,从对人本身的关怀出发,延伸到个体、家庭以及城市生活的面貌。建筑对于他而言不仅是由建筑实体构成的有形的盒子,也是一种消融边界的交流共享的空间,是承载记忆和生活的部分。
2012年,他开始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进行博士研究生专门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学习,并同时开始在北方工业大学讲课。他认为实践和理论既是循环递进,也是相伴相生的,因此,在越来越多的项目机会到来的时候,在拿博士学位与进行更深入广阔的实践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学位并不是我的初衷,我更多的是想在学术的领域有所了解,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这个部分”。
2014年,他创立了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并进行了很多老房改造的项目,这个阶段正是中国城市更新进程加快、问题层出的时候,也是媒体传播更为丰富多元化的过程。青山周平在胡同老房逼仄空间中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走进了公众的视线,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也同时改变了事务所项目的情况和规模。于是,他从老房子的改造、商业室内空间的设计,触及到更具有社会实验性质的建筑设计。
对于个体时代,青山周平称之为家庭3.0时代。他做了几个定义:曾经由三代或四代人所组成的大家庭模式,称为家庭1.0,居住空间是容纳大家庭的传统居住模式空间,如四合院、土楼;随后都市中出现了以两代人为主的小家庭模式,称为家庭2.0,有了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等满足小家庭单位的现代居住模式空间;而在不久的将来,城市中传统的基于婚姻和血缘建立的家庭模式将逐渐被以不同个体集合而居的“家庭”模式取代,称之为家庭3.0。
他说:“这个时代,日益追求新的信息,而建筑反而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除了人与人连接起来的价值之外,还要让人有怀旧的感觉,它是承载城市和人的记忆的一个载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现在发达的东西,每天都刷新,我们不会看十年前的新闻,因为它没有价值,但是我们看十年前的建筑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具有一种力量,它是一种城市、建筑和人的生活的载体”。
青山周平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10年左右的时间,无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惯,都已经模糊了他的国界。他认为家不是一个封闭的房子,而是属于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北京胡同里的老房面积很小,人们的生活不止在自己的房子里进行,也在院子、胡同等公共空间一起完成。
不仅仅是北京胡同的生活,上海的弄堂、日本和欧洲的老街区也是如此,共享空间自然地融进人们的生活里,小街道像是大家的客厅,也像植物那样有机生长着,生活的气息、文化的特质由此慢慢显现,每个地方生长成有意思的、独特的生活的样子。青山周平认为,工业革命之前的城市都是这样的,但之后的城市则越来越同一化,在传统的城市空间可以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和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建筑师,在青山周平看来,建筑不是建房子的技术,建筑学也不是用来建房子的一门学科,它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系统,是要做有社会意义的事情。他认为自己是擅长做空间的设计师,建筑和家具只是尺寸的区别:建筑大一些,家具小一些。尤其是对日本的建筑师来说,因为日本的传统建筑中,建筑和家具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
青山周平认为,现在的建筑师不止是在做建筑了,更多的是社会营造,建筑前期要做工作坊,跟当地的居民一起做设计,让他们先参与进来。这个是社会的变化,让使用者先开始参与设计的过程。所以建筑师的角色和设计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在已经饱和的社会当中越来越重要的建筑的功能,建筑不一定是建完之后的使用功能,它是一个整体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为当地的人提供一个平台。现在的建筑师更多的应该是这种协调者或指挥者,不是只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而是要控制整体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