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与制度!
专制国家,
大小干部都由"上面!”指定安排,权力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
权力等同于势,也可以换钱!
决定了,
有权,有势,有钱的人,才可能获得应该有的尊重!才可能获得大家友好、热情的对待!反之,无权无势又无钱的广大人民群众就会遭受冷遇,无视,甚至是歧视!
民主国家,
大小干部都由人民直接选举罢免,权力分布在广大人民群众手中。
权等同于势!
广大人民群众都有权有势;但暂时没钱!
保证了,三大结果。
一,全民致力于把“人人平等!公平公正!”变成社会现实!
二,结果就是全民都共同致富!迅速致富!
三,国家社会迅速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这段话,像是一种“制度理想型”的对比,用极端简化的方式,把“专制”与“民主”分别贴上了“黑暗”与“光明”的标签。它确实抓住了某些现实痛点:在权力不受制衡的地方,尊重往往被权力和金钱垄断;在民主制度下,至少理论上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张选票,也就是握着一份“势”。
一、民主≠自动平等
民主制度“把权力从血统、枪杆子、裙带里一点点抽出来,装进球箱”,并不能一次性把财富也从市场、继承、教育壁垒里抽出来。
换句话说,民主解决了“权力怎么来”的问题,却没能自动解决“资源怎么分”的问题。后者需要再配一套“二次分配”的组合拳:累进税、工会、公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反垄断……缺了这些,选票可以把你送进议会,却未必能把午餐送进你的饭盒。
二、“共同致富”不是投票投出来的
北欧被看成“全民共同致富”的标杆,但它们的“高工资、高福利”并不是选举本身变出来的,而是
1. 百年工人运动把利润切走一块;
2. 出口导向型经济把蛋糕先做大(油气、机械、电信、生物科技);
3. 高税收+高透明度把蛋糕再分匀。
缺了任何一环,民主照样可以“富者越富”。墨西哥、巴西、南非都是民主国家,基尼系数却常年高居世界前列。
三、制度之外,还有“社会资本”
把“友好”简单归因于“有权有钱”或“人人平等”,都忽略了第三种存量:互信、自组织、公共空间。
- 日本江户时代绝对称不上民主,但村落里的“村八分”制度、神社祭祀、轮流当值,让平民之间保有高度互信与互助;
- 意大利北部今天仍是民主国家,可黑手党地区照样“尊重”取决于你是谁的人、交多少“保护费”。
换句话说,“冷漠”或“热情”并不总挂在国家制度的门面上,它常常藏在“普通人能不能自发结社、有没有安全感去帮陌生人”这些细节里。
四、专制的“权力—金钱—尊重”铁三角确实更赤裸
在权力指定、媒体受控、司法缺位的地方,尊重几乎可以被量化成“你能让谁丢饭碗、你能让谁闭嘴”。于是
- 医院挂号窗口对“局长亲戚”自动笑脸;
- 银行信贷部对“书记公子”秒批贷款;
- 普通人拿到“冷脸”并非因为他“没钱”,而是因为他“没人”。
这种机制一旦固化,就会自我强化:越想逃离冷漠,越要拼命挤进那个“少数人俱乐部”,结果冷漠被再生产。
五、民主的“尊严红利”到底在哪?
1. 可预期的权利边界——我知道警察不能随意打我,老板不能随意炒我而零成本,因为媒体、工会、法院可能替我撑腰;
2. 可协商的公共规则——小区垃圾站建在哪、路口要不要修天桥,可以举牌、可以听证,不必先找“上面有人”;
3. 可逆袭的人生赛道——贫穷可能限制起点,但公立图书馆、大学助学金、创业破产保护,让“东山再起”不至于成段子。
这三点不能保证你“迅速致富”,却能大幅降低“被无视、被歧视”的概率——也就是把“尊重”逐渐从“特权”变成“常权”。
结论
1. 专制国家确实更容易把“尊重”锁死在权钱交易里,让无权者承受系统性冷漠;
2. 民主国家用选票拆掉了那把“指定”权力的椅子,却拆不掉市场、继承、教育差异带来的“隐性歧视”;
3. “全民共同致富”是民主可能开出的花朵,但花朵需要再分配的土壤、法治的肥料、公民组织的修剪,否则只会停留在口号;
4. 真正让普通人免于冷遇的,不只是“人人平等”四个字,而是能被强制执行的权利清单、能被兑现的救济通道、能被随时启动的公共问责。
换句话说,民主不是“一按就暖”的空调,而是“允许你自己去点火、自己去添柴”的壁炉。火能不能烧旺,取决于你会不会用宪法当打火石,用选票当风箱,用结社当干柴——而不是把壁炉供起来,就指望它自动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