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去到一些自然风景秀丽的地方的时候,就会对世界的发展泛起一丝丝的恐惧。
是不是世界越是发展,那些自然的东西就越发减少?我的家乡是一个小村庄,有山,有水,有农田,有树林。而我工作的地方,则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我们这个世界的发展,似乎是一个将前者变为后者的过程。
我小时候上学,要和小伙伴们被书包,走过田坝,穿越果林,绿荫和阳光交接,一路打闹地走去学校。但我想,我的孩子估计是不会再经历这些,这些我念念不忘的美好的童年。
初中的时候喜欢写信,交笔友。收到信的喜悦不是现在看到微信消息可比的。这样的说法或许太“文艺”,毕竟通讯的发展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但是那份永久地失去的乐趣也同样让人忧伤。如果说快乐是宗旨,以前可能更快乐,不是吗?
看乔治奥威尔的《1984》,他笔下的未来社会,是一个走向了极端政治化的社会。老大哥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是政治的工具,完全没有自我,一切都听从老大哥的指挥。
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只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一个名称,而非一个具体的存在,一个真真切切的社会的“螺丝钉”。
我有时很想不通,那些建立极权的老大哥,他们真的快乐吗?
他们需要监视人民,需要时刻警惕各种思想,害怕有任何反抗苗子的出现......
他们......不累吗?
生而为人,不过是想快乐地过仅有的一次、短暂的一辈子罢了。剥夺了别人的快乐,而也没有增进自己的快乐,这样的社会应该是所有——包括老大哥自己——的敌人。
当然,《1984》是承袭了二战之后的铁幕思维。在这里,民众就像《V字仇杀队》里那样,可以被简单的口号所煽动,向组织交出自我,成为彻彻底底的“乌合之众”。
统治者为了完全控制民众,通过控制信息传播,来建立和维持一个战时状态的社会。
这自然是过于极端了,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让这些成为不可能。所以说在我们现在的世界,正是类似twitter和facebook这类的东西,让世界变得更自由。
但在《美丽新世界》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美丽新世界”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可以让人类成为造物主的程度——而人类也成为了自己的造物主。
就像很多科幻片那样,机器代替了所有的劳动,物资极大地丰富,人工智能得到普遍的应用。然而在这个“新世界”里,人是为了存在而存在,喜怒哀乐都是多余的。
每个人在被创造出来,赋予生命之前,都可以被基因技术决定智力水平。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命运,是在被创造之前就已经决定了。你连说不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创造你的人兵不打算让你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
这个层面上,每个人都是一个“人造人”,所有的东西都被上层阶级像写代码那样写好了。而看似自由的个人,不过是一个程序执行体——一股以为自己自由的机械体。
最终又重新陷入到阶级对立的循环里面去。
如果说这是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极度发展之后的终极形态的话,那未来也太可悲了——因为实在已经没什么可做了。
所以到最后,又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发现了一切,知晓了一切,那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