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下文字是熊太行在得到«关系攻略»的一篇文章,阅读思考后触动很大,因为解惑答疑了常存于心的两个问题:
1:对知识的运用?
2:如何自洽,老了学习有什么用?
1:对知识的运用?
这是«三国志»中人物孙权的一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当下我对于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这是成年后用碎片时间学习进步的一个真谛:
要把握精神和原理,活学活用,积极行动。
不要去做寻章摘句、炫耀知识的人。
2:如何自洽老了学习有什么用?
各位同学,先恕我的不厚道,以下是熊老师的原文,道出此原委是不想被冠以抄袭剽窃之名,另一个原因是此文确实写的高,自认为是我与那些老而好学之人的最恰当准确的定位,特分享出来,以飨大家。
原文:
如果早十年听到这些道理就好了,现在成年早期过去一大半了,是不是有点晚?感觉好可惜。
对于这一点,我要说:一个人心智早熟一定会有很多好处,但即便人到中年再觉悟,也一样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分享关于早熟型和晚熟型的三个人的故事,他们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周瑜、鲁肃和吕蒙。
在陈寿的笔下,吕蒙和他的两位前任,周瑜和鲁肃,同处在《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当中。
周瑜和鲁肃起点高,属于早熟流,吕蒙起点低,但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两位前辈没到做到的功业。
周瑜是如何成为孙吴集团联合创始人的?
周瑜青春期的时候交了个朋友,这个人叫做孙策,孙策的爸爸孙坚讨伐董卓,把老婆孩子送到周瑜家那边。周瑜大概十四五岁,做主把房子借给了孙策一家,陈寿没说周瑜的爸爸那时候在哪,不过后来说到他去投奔堂伯父,可能周瑜的爸爸已经死了。
周瑜是个早熟的少年,他知道怎么样对重要的关系进行投资和维护,董卓势力强大,他收留孙策一家,还是有风险的,但是他明白什么样的人可以交,比如孙策这样威武豪迈的人。
但周瑜不是头脑一热,就跟着哥们闹革命了,他先去见了势力强大的袁术,确认了袁术不能用人,然后请假告辞,去找孙策。
孙策只比周瑜大一个月。放在今天,这是一个年轻人放弃日薄西山的大公司开出的高管offer、和自己看好的同龄人一起创业的故事。
孙策给了周瑜建威中郎将的头衔(这个是自己封的不要钱),二千士兵和五十匹马(这是真的实力),还给他盖房(借房子的好处)。那年周瑜二十四岁,人长得漂亮,还是音乐家,大家都称他“周郎”。孙策和周瑜分别娶了大乔和小乔姐妹,有了更坚固的联盟。
孙策二十七岁受伤死了。孙策死后,周瑜辅佐孙权,打赢了赤壁之战。
蒋干曾经游说周瑜,周瑜当时的回答是: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这段话抄下来,我在年会上对领导表忠心用过,效果很好)
这话,一定是真心的。只有自幼相交、一起创业的人,才能有这么深沉、浓郁的感情。
鲁肃是怎么应对老东家追杀和职场欺凌的?
鲁肃是临淮东城人,就是今天的安徽定远县。
鲁肃自幼丧父,和祖母生活在一起。他家里有钱,生性喜好施舍。
周瑜在袁术的队伍里当了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长(汉朝的万户大县才叫县令),带了几百人的一支队伍路过鲁肃家。
鲁肃觉得周瑜这个人值得交,他家有两仓米,各三千斛。鲁肃乃指一仓给周瑜:拿去吃!
原文是这样的:“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鲁肃是第一个投喂周郎的男人,他比周瑜大三岁,那年27岁。
鲁肃是个强大的现实主义者,他不是世家子弟,而是土豪。曹操那么倚重荀彧,荀彧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汉臣,而鲁肃一来就只知道有部门小利益,不在乎集团大领导,直接主管能不喜欢他吗?
吕蒙怎样变成了终身学习者?
吕蒙以前是个武将,三十多岁了发奋读书——他可能是最早的终身学习者。
吕蒙当兵都是托的关系,他姐夫是孙策手下的“别部司马”,那时候周瑜才两千兵,别部司马也就是个营长级别。
吕蒙是个穷人,有尊严的男人都不会去依赖出嫁的姐姐,但是吕蒙知道自强自立。
十五六岁,就私自跟着姐夫一起出去打怪,剿个山贼,弄点战利品。姐夫回去告诉老太太,说他去打仗了,老太太要罚他,他说:我们家这么穷,不打仗怎么摆脱贫穷?
“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吕蒙身上有三个成语,另外两个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
妈妈一阵心酸,就原谅了这个半大孩子。
大家注意!吕蒙十五六岁,分寸感非常好,他知道自己和姐姐是两家人。
如果靠姐夫养着全家,姐姐和姐夫可能会有冲突,记得那篇《如何拯救为奴的女儿》吗?
他想依靠军功来养活自己的妈妈。
吕蒙是高成就需要的人。
但是青春期的吕蒙非常暴躁,有个同事看见这个实习生小兵,非常轻蔑。
“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
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
大家发现了没有,周瑜、鲁肃和吕蒙都是早年丧父(周瑜存疑),都是狠人。
但是周瑜没人敢欺负,鲁肃是不在乎职场欺凌直奔上层路线,吕蒙是用最暴力的方式来回应欺凌,这跟三人的早年经历有关系。
后来孙策见了吕蒙,觉得这个人很不一般,就把他带在身边(孙策也是少年丧父的人)。
孙权管事之后,想合并许多低级将领的部队,吕蒙暗地里借了一笔钱,为士兵置备了大红色军服和绑腿,等到检阅那天,几声“首长好”喊完,孙权非常高兴,反而给他增补了兵员。
大家别小看这件事,愿意穿最显眼的颜色,就意味着你没准备活着回去。
穿红军服、金甲和骑白马的将军一般都是狠人,这种服装逃跑很不方便!
这一年吕蒙22岁,19年后,他的军队穿上了商人的白衣,渡江偷袭关羽,获得了奇功。
这是一个“换装达人”。
如果这么成长下去,吕蒙只是一个聪明的莽夫,他识字不多。
“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说的就是别人给领导写信,他只能做口述让手下写出来。
建安十五年(210年),吕蒙32岁,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说自己工作忙。孙权说不是要让他当博士:“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粗略看看,明白一些历史旧事就好了。
这个32岁的汉朝人白天练兵,晚上念书。
一边工作一边准备司法考试的同学一定知道有多苦。
光荣游戏《三国志》系列游戏里有这个剧情,吕蒙一开始的各项数值没有那么高,触发到孙权劝学,他就会智力猛涨。鲁肃后来见了吕蒙,惊诧于他的进步,后来病重时又推荐吕蒙替代自己的职位。
读过书之后,好多零碎的人生经验就串起来了。
昨天我们提到了中年危机,好多同学都说,30多岁了再学知识,觉得自己“反应慢”。
曾经有心理学家研究了交通事故的数据,发现中年司机比年轻司机的事故发生率更低。
其实“老司机”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把脚从油门移到刹车板上。但因为富有经验的司机比年轻人开车更小心,更少冒风险,同时练习开车技能的次数更多,完全弥补了这一点细微的差异。
还有一些关系户同学说,已经工作了几年,还想学习,想深造,晚不晚?
给大家一组数字:
吕蒙一共活了42岁(这在汉朝不算太短命),他32岁的时候开始读书,一两年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们这代人的平均寿命可能能到80岁,你会考虑70岁开始读书吗?
好学者的字典里,不应该有一个“晚”字。
聪慧早熟者的优势:
1.他们往往家庭出身都不错,这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有更多机会结交到有实力的朋友。
2.他们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如果有的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骄傲和情绪,就容易受到伤害。
3.职场上的资深员工如果对你的评价不够好,你就一定要更加紧密地靠近你的主公。
4.绝对的忠诚,要佩服和爱戴你的领导,杨修就是反例。
后发觉醒者的优势:
1. 克服自己放弃的念头。
2. 读书和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3. 除非你准备转行,不然就重点关注对你的事业有用的内容。
4. 随着年纪渐长,你的智力根本就不会下降,你的经验会让你更善于处理情绪和情境。
我们说了三个高人。
有个更高的人,是他们仨的主公。
孙权的那句话: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这是成年后用碎片时间学习进步的一个真谛:
要把握精神和原理,活学活用,积极行动。
不要去做寻章摘句、炫耀知识的人。
结尾:
文章确实有些拖沓冗长,但与我却如甘露(后半句保留)如果哪位小伙伴看到这里,我确实是真心的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