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江东猛虎孙策死于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客之手,一箭射中面门,身中数枪。正应验了曹操帐下谋士郭嘉“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的畿语。郭嘉对孙策的评价是: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
郭嘉的话只说对了一半,真实的孙策真如郭嘉所言只有匹夫之勇吗?在下以为并非如此,相反孙策应该是个智勇双冠,既有抱负理想而又身体力行的人。既有武将的骁勇,又有政治家的深谋,还兼有偶像级的外表,且知人善任,若不是英年早逝,在那纷乱的三国时代该有一番大作为,或改写历史也未为可知。怎奈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在风云际会的战争年代死于流弹的名将也不是没有,于是孙策之死便多少有点可惜!
孙策骁勇,人称江东猛虎。就连有些自恋的曹操也叹:“狮儿难与争风也!”并把曹仁的女儿嫁给其弟弟孙匡为妻,以期政治联姻。《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爱,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能让将士和百姓为他卖命且感觉很快乐的人,其人格魅力真是够高的,如此美赞,真不是一般级别的偶像。
孙策之死,实属有些意外。如果说是因为孙策性格暴躁也不尽然,说小人惹不得倒能说得过去!孙策杀许贡,乃是许贡向曹操打小报告所致。建安四年,孙策袭击庐江,将檄文送到豫章,声势大振。这时,许贡寄了一封信给曹操,说孙策十分厉害,就象秦末时期的项羽似的,朝廷应把他召回京师,给他荣华富贵,而不能放虎回江东,成为您曹丞相的心腹大患啊!
这不是小人所为吗?所以说人不能做龌龊的事,这封信碰巧不巧被孙策的防江将士所得,交给了孙策。这样的事碰谁身上不也得怒发冲冠不是?因此,孙策杀许贡也是人之长情。你如此般弄是非,陷我于不义,那也不要怪我不仁。咔嚓!宰了许贡。
要说孙策自傲了些,这倒是属实的。自以为天下无敌,便不注重自身防卫。杀了许贡之后,他竟敢独自上山打猎,想学俄罗斯总统普京一样展示肌肉。结果死于许贡的门客之手,真是天妒英才啊!
小说家罗贯中为了渲染孙策的暴躁脾气,在《三国演义》中把孙策之死追加上了鬼魂索命的情节,那是为了增加小说的可读性。说是孙策杀了身批鹤氅,手携藜杖的道人于吉。然后于吉的冤魂不散,让孙策金疮迸发,一命呜呼。这倒奇了,作为一方诸侯,你和一个道士较的什么劲?其实正是通过杀于吉这件事可以看出孙策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当时,于吉受人拜服,呼为神仙,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江东闹瘟疫,道人于吉用符水救了老百姓的命。说是有一天孙策和诸将领在一座城楼上吃饭,正喝着酒呢,于神仙从楼下经过,这时竟有三分之二的官员丢下酒杯下楼去参拜于神仙去了。后面百姓拜倒无数,这就不能不让政治家孙策警觉了。当他要杀于吉时,所有人都一边倒劝戒,连重臣张昭也力阻孙策杀于神仙,甚至搬出孙策的母亲来劝解。越是如此,越是加重了孙策要杀于吉的决心,因为这件事在孙策那儿已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了。你们要是都拜服于神仙,那我算怎么回事?谁来拜服于我?这样一个简单的分歧可以尽述领袖与臣下的思想差别。老百姓关心的是于神仙能遍施符水,治病救人,而在孙策那儿却成了人心向背,关乎政治是否稳定的大问题了。在孙策看来:“此子妖妄,能幻惑众人,使诸将不复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一个“委”字,清楚明白地刻画出了孙策的心理活动。
历史上确有于吉这人,卒于公元200年,被普遍认为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作者。其鬼魂索孙策性命的情节则来自《搜神记》。
不管怎么说,孙策还是死了,二十六岁!从孙策的遗言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江东的文臣武将是否忠心还是了然于胸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对自己的认识也很清楚,他自信自己打天下的能力:“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
如果孙策不是死于非命,也许三国的历史要多增加一个注脚,更多一些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