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说:“妈妈,我想吃饺子了!”
我说:“想吃什么馅的?”
她说:“都可以。”
我说:“好的,那咱们吃牛肉大葱陷的吧!”
佳佳说:“行,谢谢妈妈!"
一句“谢谢妈妈!”让我随着小小的感动,思绪回到了我小的时候,比她现在还要小,大概是小学二三年级吧。
我问:“妈妈,晚上吃什么?”
妈妈说:“饺子吧!"
我问:“什么馅的?”
妈妈说:“韭菜鸡蛋吧!”
我说:“知道了,我晚上做韭菜鸡蛋的饺子。”
我家是菜农,城市的郊区,家家户户以种菜卖菜为生。记得当时村里每人一亩左右的地,我家大概是三亩左右,一半耕地是粮食地,也就是种粮食的;一半是菜地,用来种菜。由于住在郊区,种的菜以零卖为主。卖菜的活就是我妈负责了,我爸当时在造纸厂工作,三班倒,不上班的时间负责种菜,显然菜地里的活很多,我爸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弟弟比我小三岁,所以我的童年没有办法不得不成为了一个即懂事又能干的孩子。
什么时候开始干地里活的也记不清具体的时间了,但干家务活肯定比地里活要早很多,包饺子在我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会全套了。什么是“全套呢?”就是从去菜地里割韭菜,回到家清洗,切碎,调馅;和面,擀剂子,包饺子。等晚上爸妈忙完回到家就开始煮饺子了。最初刚学会包饺子全套的时候,还特别愿意做这个饭呢!一听到我妈说“晚饭吃饺子吧。”我可开心了,拿着小镰刀就去割韭菜了。这里不得不夸夸我爸,我爸虽然文化不高,但心灵手巧,我爸爸去地里干活的时候,我不上学的时间都会跟他一起去,更多的是去地里玩。捉个小虫子啊,挖个小坑啊,摘个长得奇形怪状的菜啊……但我爸就会教我一些地里活,毕竟是干活嘛,累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干,或者说能不干就不敢,不得不干的话,也要能少干就少干,嘻嘻。我也不例外,不愿意干,我爸爸就会给我做小工具,比如割韭菜的镰刀,我的是小镰刀,我爸的是大镰刀,我爸爸说了,这个小镰刀是我的专用,我特别开心,也就忘了不愿干活的事了,从那之后,我一说要去割韭菜,我很积极的就去了。现在想想这也是我爸爸的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方式。虽然爸爸已经不在十几年了,但回忆起童年还是心里暖暖的。
我妈的教育方式就很不一样了,否则我也不会在二三年级的时候就会包饺子的全套了,其实不止包饺子,蒸馒头,蒸花卷,烙饼,擀面条,凡是家里经常做的饭,我都会做,真的不是主动学的,也不是多喜欢干,是那个时候父母的确忙,回来的晚,除了早饭,午饭和晚饭就是我的活了,就像睡觉一样,慢慢的就成了固定的事情了。我妈属急脾气,所有问题不能问第二遍,任何事情要求速度,否则就要挨训了。就像是包饺子的时候,我妈是不允许一个饺子边上露出一点点馅的,也就是说煮饺子是不允许有一个破皮的。大多时候我是怕我妈的,偶尔也会发个牢骚,“凭什么老是我做饭!真麻烦!”当然了,也仅仅只成为了一句牢骚话。我妈理都不理,我仍旧是该干嘛干嘛。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我妈是满腹怨气的,回忆起童年我妈的脸对我永远是拉着的。
转眼间我三十多岁了,现在想想其实爸妈教育方式不同,让我拥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技能,比如说:我爸爸教会我更多的是善良,诚实,心灵手巧,乐于助人,开心快乐;我妈教会我更多是努力,尽力而为,原则,严格,不可以说不行……还有很多,虽然妈妈的教育会让你偶尔失去自信,但爸爸的陪伴与耐心反而让你更自信。成长的过程总是这样,磕磕绊绊,但终会长大。
就像这一盘饺子,从割韭菜的小镰刀,到不能有一个破皮的饺子,都是儿时父母的疼爱,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如今我也为人母,也会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年代不同了,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了,虽然不会让佳佳去把做饭当成睡觉一样,但必要的简单的饭还是会让她去学的。不过我更多的是采用我爸爸的教育方法,寓教于乐,先引起她的兴趣,再去手把手叫她,在学的过程中,用鼓励和奖励的方法去让她持续学的动力,直到真正可以独立操作。
从小到大,当别人夸我聪明的时候,我总会笑着说:"干活干的多的缘故!”
是的,在我心中“动手会让人变得聪明”,因为在开始动手的那一刻,你就要慢慢开始思考了,怎么做才能做的更好!
愿我们都在成长的路上一点点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