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这么年来,我所接触的孩子在本质上来说都是很善良的。他们之所以被成为“优秀”或“问题学生”,是由老师或者家长们所定义的,因为作为成人的我们看孩子的时候都是以成年人的心理和角度来看我们的孩子的。在我们的眼里,作为一名学生,成绩应该是优秀的,行为在大众面前应该是乖顺的,更不能随意来挑战成年人的权威。
事实上,作为一个生命,怎么可能只有“优秀”,“乖顺”?又怎么可能只有“问题”“叛逆”?
有一次,我下晚自习,正在对一名学生面评作文的时候,一名所谓的问题生走到我身后,竟然轻轻地开始给我捶背,说“老师,你辛苦了。”我转过头,看着他说“谢谢,你太贴心了,如果我儿子长大后像你一样贴心就好了。” 他小声地说“千万别,我妈天天说 我要把他气死了”。 说起这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真的是可以用“糟糕”来形容,而且课上得表现也差强人意。在这一切的现象背后,我看到了他内心的巨大的孤独。在这么美好的年龄里,因为一个学习成绩他似乎无法得到老师甚至父母的认可,无法好好享受青春的美好。面对老师们轮番的“敦敦教诲”,父母的“批评指责”,心里怎么能不叛逆? 心理的委屈是满满的?哪一个孩子不想学好呢?哪一个孩子不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成为榜样呢?可是成人的我们眼里看到的只有对孩子的期待,孩子的未来,却很少考虑孩子当下的感受。
在孩子想和我们分享他们生命里细节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带有时时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孩子生命里的美好。
也许,给我捶背的那个孩子也曾看到过父母的辛苦,也曾有走过去要给父母捶捶背的时候,可是他不敢,他害怕这样做也会面临着批评。可能有的时候父母会说“我不需要你做这些,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对的起我的辛苦了”也许父母随意的一句话,会在敏感的青春期的孩子里激起千层波万层浪。
我曾经有个学生,她学习很努力,性格也很开朗,我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学生。一天他父亲来学校,问我他孩子的状况,我说挺不错的。他说他女儿在家总是和他们说到学校,班级里的一些八卦,他一听就很生气,觉得孩子在学校里没全心全意投入学习而且生气地告诉他女儿以后不要再关注这些八卦琐事。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他打电话问我他女儿是否到班时,又顺便说最近她女儿总不接她电话,他很担心。 其实这位父亲没有意识到:当孩子和我们分享他们觉得很好玩的事情时,我们无意间的拒绝,可能就会断掉我们和孩子断掉沟通的渠道。
有的时候,不是孩子们不够好,而是我们大人的世界里看到了只有优秀而忘记了对一个生命最起码的欣赏和尊重。
中午,我到教室转了一圈,我看到那个给我捶背的男生,没有去吃饭,而是在空荡荡的教室里背语文课文。我觉得好感动。我们有时候只看到他“糟糕的表现”,却没看到他即便“糟糕的表现”的努力。
作为一个孩子,有其“坏”的一面,也必定尤其“好”的一面。糟糕和优秀是分不开的。面对孩子们,我们首先应该做到是对生命和个体的尊重,而不是带有功利化的眼光看待孩子。
爱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的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