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刚刚上市热销时候便看到了,只一眼扫了下书名便种下了这么长时间的误解。本以为是一个忧伤美好的爱情故事,但当我再一次与它有缘相见时,我才坐下来沉心去一页页翻来看一看。另外,本打算这一段时间不看小说了的,可如此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又使我不禁为这错误的“越限”而感到庆幸和满足,我把它称作“一个美丽的错误”。
“莉迪亚死了。”这样直截了当的开篇就像是一部悬疑片开端,一把抓住了所有读者的心,这似乎也不是大家都喜欢的情境。对于爱好和平却又充满好奇心的自己,像被一根细线牵引,心里有些惴惴不安又不甘停留,那就不妨大胆做一次侦探,带着无限好奇心,追随故事中的丝丝情节和每个动态人物开始了这一旅程的探索。
悬疑一:一个正处于花季的十六岁少女莉迪亚死了。她是在自家门前的湖里自杀而死的。这么美好的年龄究竟遇到了什么事情竟让自己付出宝贵的生命?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种方式呢?凶手究竟是谁?她是真心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是迫不得已还是被他人伤害?那么为何又会在自家门前的湖里而不是其他地方?
悬疑二:莉迪亚的存在和死亡,对身边的人来说重要吗?她只是夜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还是空气中不可或缺的氧气?她的死对家人、朋友、身边的人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悬疑三:这本书为何起名字叫《无声告白》?寓意何在?无声,没有说话吗?告白,究竟要告白什么?故事人物要在故事里告白什么?书的作者又要和读者告白什么?
在此,我也以读者的角度重新梳理下此刻依然无法平复的情绪,同时也将为你解开这些谜团。
是的,这就是莉迪亚死的整个过程,竟是如此出人意料而又异常平静,平静的让人以为她只是到水上划一圈而已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你看着她踏入水中那一刻,你才突然反应过来她要干什么,想抓住她却已太晚无能为力。而她却死的如此放松,因为她终于得以解脱了,终于可以去另一个世界去重新做自己了,它再不会有任何的担心与不安,她不用再把自己伪装的那样好——是父母欣慰和引以为傲的孩子,是成绩优异、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孩子,是承载父母人生梦想与期望的孩子,是在家倍受宠爱和关注的孩子。
其实,她在学校也如曾经的父亲一样,形单影只,是个孤独、没有自尊的孩子。因为父亲詹姆斯和玛丽琳的结合使得整个家庭由于血缘继承、孩子的容貌肖像似父亲而必将被社会视为 “异类”、深受歧视之苦。如玛丽琳的母亲对这桩婚姻的反对、如一家人外出旅游时被打量的尴尬、再如几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一样宿命轮回般的被孤立······这些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却是整个大环境以有色眼光看待这一种族体的缩影。詹姆斯对于“能融入环境”的极度渴望以隐性的方式投射在他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中。
玛丽琳外表的“融入”使得詹姆斯从妻子身上得到了心灵慰藉,而他对儿女的全部期望更是能够摆脱孤立的命运、广交朋友和正常恋爱。恰恰相反的是,玛丽琳却毕生追求“与众不同”詹姆斯由于种族外表差异而导致的超脱人群的“与众不同”正是他吸引玛丽琳的根本原因。她在家庭与梦想之间,终究选择家庭,但却又不甘没有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与梦想的人生。而大女儿莉迪亚如此乖巧懂事,成绩又那么优异。于是她将所有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打算培养女儿未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如此,莉迪亚从小的身上,就便承载了厚重的双重寄托。所以,即使是莉迪亚简单的一个假装和朋友聊天电话,詹姆斯都会很容易开心,莉迪亚的物理成绩突然下降都会引起母亲紧张。
莉迪亚每一年过生日,她都会收到父母的礼物,但永远一成不变,父亲的礼物永远会和融入社会关系有关,母亲的礼物则是每年都送一本有关医学的书并觉得莉迪亚一定会喜欢。而莉迪亚作为一个“模范女儿”的确做到了,不曾让父母失望过,每次都假装很开心的收下。即使父亲真的有一次送她梦想得到的项链,但她打开新型锁时看到竟是从前一次聚会和同学的合影,那一刻,像项链勒到喉咙窒息一般,但她仍装作喜欢。
而理解莉迪亚这一切的只有她的哥哥内斯,哥哥也是她自幼儿园起唯一的朋友,她一直依赖他,即使内斯曾因父母对自己的喜好无动于衷将所有的关注与爱都给了莉迪亚,他曾嫉妒的把莉迪亚推入湖里又救上来。然而,也正是那一次莉迪亚才发觉掉入湖里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而家里的小女儿汉娜,更是可有可无的孩子,每天都躲在小角落里默默观察着家里所有的人。终于有一天,内斯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他要离开莉迪亚、离开这个家走了,他也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家走了。莉迪亚的人生走进了死胡同,就连最后的依赖最了解自己的人都远离自己了,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她的孤独无处可诉,无人可解。终于,她选择了死。死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死了,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死了,就可以重新找回自己了。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的期许很容易传递给下一代,但下一代是否接受这种期许,却是其独立人格的自由选择。选择不同必将导致冲突,而此时只有通畅的沟通才能缓和化解矛盾。而不是如詹姆斯夫妇一样只是一味表达愿望和要求,女儿毫无保留地接受一切从不敢轻易吐露心声更毋论反抗,这样的恶性循环必将导致沟通断裂,最终酿成悲剧的发生。
父母爱孩子,应学会尊重和相信他们的选择,而非全凭自己的期待和以不放心为由代替他们的选择;孩子爱父母,应理解他们总想为自己包办一切的苦心,同时也要学会敢于说出自己的独立想法。而良好的沟通将成为通往各自内心的桥梁。
正如封面上那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
在这篇故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世界人都不可忽视的问题——种族歧视。种族冲突不可能完全消弭,而其缓解也绝非一日之功。除了国家的强大之外,整体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也是我们赢得更多国际尊重的关键因素。历史长久以来的种族歧视、以及一部分人在国外的不良表现而导致种族偏见却依旧根深蒂固。
在全书结尾,当我认为,玛丽琳对女儿心生愧疚、被丈夫背弃、世界崩溃的时候;当我认为,詹姆斯会与玛丽琳大吵一架开车一去不复返或与路易莎在一起的时候;当我认为,哥哥内斯会因为失去最爱的妹妹而酒醉街头人生失意的时候;当我认为,汉娜还是会被忽视在角落,可有可无的时候;当我认为,与莉迪亚交往过的“坏男孩”杰克被揭开最大秘密——对于身为同性的内斯一段隐秘爱恋,面对莉迪亚威胁紧张和面对内斯质问的惊慌的自身压力的时候,这些灵魂深处的苦难是否也会将他们击至幽暗湖底?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之处,尽管书中以一个悲剧开头,所有的人都看似深受心灵疾苦的时候,作者伍绮诗却又以巧妙温情的笔风,给读者压抑沉重的心灵带来了一丝转机和希望。她将故事中每个人的将来慢慢铺陈开去——好像所有的苦痛终将过去,所有的生活都仍会继续,失去莉迪亚的一家人,仍将互相扶持,磕磕绊绊,一路向前。
这是你我都可能经历的不幸和生活遭遇,却有一条光明的尾巴。它让我们对人生有所敬畏,让我们对生活心怀怜悯。努力地生活,做好自己,这就是世界无声而温柔的告白。